美国众议院议长约翰逊周三直言,中国禁止英伟达芯片令美中关系紧张,并称中国为美国的 “对手”;与此同时,英伟达 CEO 黄仁勋也表态,对中国禁买其 AI 芯片的报道 “深感失望”。 首先要厘清的是,所谓 “中国禁止英伟达芯片” 并非事实全貌。 当前中国并未出台全面禁止购买的政策,只是对部分高性能 AI 芯片的采购和使用加强规范,这一举措的背景,是美国自 2022 年起持续升级的芯片领域限制措施。 当时美国发布的管制新规,不仅限制先进制程芯片对华出口,还要求全球范围内使用美国技术的企业,在向中国供应相关产品前必须获得美方许可,这直接切断了不少中国企业获取关键芯片的正常渠道。 黄仁勋的 “失望” 不难理解,中国市场对英伟达的营收贡献举足轻重。 2024 年英伟达中国区营收达到 171 亿美元,占其全球总营收的 23%,其中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 H20 芯片,仅字节跳动、腾讯两家企业的订单额就超过 30 亿美元。 但黄仁勋更该关注的是,美国政府的限制政策才是影响企业经营的关键。 2023 年美方曾要求英伟达修改芯片参数,降低算力后才能对华出口,导致其原有高端芯片无法正常进入中国市场,这一调整直接让英伟达当年在中国的高端芯片销量下滑 40%。 反观中国企业的应对,所谓 “自主替代” 并非凭空而起,而是企业在正常供应链受阻后的合理选择。 在服务器 CPU 领域,海光信息的产品已覆盖国内 53.6% 的市场,金融行业的大型数据中心、通信行业的核心服务器中,过半设备都采用了其芯片,且能流畅运行主流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软件。 在打印机领域,龙芯研发的 2P0500 主控芯片已实现量产,每分钟 35 页的打印速度能满足办公场景需求,目前已在国内多家打印机厂商的产品中应用。 这些进展的背后,是企业持续投入研发的结果。 北方华创在 2023 年推出 14 纳米刻蚀设备,打破了国外厂商在该领域的垄断,目前国内已有 8 家芯片制造企业采购了这款设备; 寒武纪研发的思元 590 算力芯片,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 AI 场景中的性能,已接近英伟达同级别产品,2024 年进入百度云、阿里云的算力集群,累计交付超过 1.2 万片。 从市场数据看,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并未走向封闭。 2024 年 1-10 月,中国芯片出口额达到 9870 亿元,同比增长 21.4%,其中中低端制程芯片、汽车电子芯片等产品的出口量大幅增长,仅对东南亚地区的芯片出口就同比增加 35%。 这说明中国芯片产业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全球中低端芯片市场的竞争,并非如部分美方人士所言 “关起门来发展”。 更关键的是,中国企业正通过技术合作构建新的生态。 海光信息在 2024 年开放了自研的 HSL 总线协议,寒武纪、昆仑芯等企业已加入该协议体系,共同开发适配的服务器、存储设备,目前基于这一协议的产品已在国内 20 多家数据中心投入使用。 这种企业间的技术协作,旨在降低对单一厂商的依赖,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这在全球科技产业中是常见的发展模式。 事实上,全球芯片产业高度依赖协作,美国的限制政策不仅影响中国企业,也让美国本土产业链承压。 2024 年美国半导体设备厂商应用材料公司的对华销售额下降 18%,英特尔在中国的服务器芯片销量下滑 25%,不少美国企业已多次呼吁政府放宽限制,认为 “技术封锁只会让竞争对手加速创新”。 说到底,芯片产业的发展需要开放的市场环境和公平的竞争秩序。中国从未拒绝与全球企业合作,只是希望在技术交流中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信源:中国企业停止购买英伟达相关芯片?外交部回应——北京日报客户端
找个地方疗伤去吧。BBC18日写道:“中国禁止采购英伟达某芯片后黄仁勋表示‘失望
【2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