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这下慌了,欧洲援乌大军集结,26国联合部队准备开赴乌克兰。没想到,普京仅凭“入境就打”四个字,竟让这支联军瞬间土崩瓦解,吓得无人再敢出头。 就在泽连斯基还在欧洲四处奔走,试图拉拢更多“援军”时,一支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26国“援乌联军”突然偃旗息鼓,连个影子都没留下。 原因无他,普京一句“入境就打”,让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欧洲合力”瞬间变味,原本准备大干一场的西方国家,立马变得比乌克兰还安静。 这不是俄罗斯第一次“话糙理不糙”,但这次效果显然超预期,关键问题不是欧洲有没有胆量,而是他们压根没准备好打一场可能把北约也拉进来的战争。 就在9月初,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布雷根茨会议上高调提出,欧洲不排除在“特定条件”下派遣部队进入乌克兰。 紧接着,波兰、捷克、拉脱维亚等国家也纷纷表示“愿意参与”,一时间,西方媒体争相报道,称“欧洲版联军”正在成型。 但就在外界以为这回真的要“实锤出兵”时,克里姆林宫只说了四个字:“入境就打。”这话不只是说给乌克兰听的,更是给整个欧洲、甚至美国划了一条红线。 谁都明白,俄罗斯不是在虚张声势,就在不久前,俄军刚在哈尔科夫一线推进,随后又在南部加强部署,明显是为“应对外部军力介入”做准备。 更重要的是,普京这话一出,立刻引发了欧洲内部的连锁反应,不少国家开始“重新评估风险”。 法国先是“软化表态”,将“出兵”调整为“技术支持”,德国干脆表示“不会让德军踏入乌克兰”。 匈牙利和斯洛伐克更是直接反对,说“这不是我们的战争”,这支所谓的“26国联军”,根本连个统一指挥部都没建起来,瞬间就散了。 泽连斯基当然急,前线打得紧,兵源吃紧,弹药不足,关键时刻欧洲口头承诺一大堆,真刀真枪的一个没来,他靠的那张“西方牌”,眼看也要打不动了。 今年以来,美国援助迟缓,拜登政府在国会被共和党掣肘,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后更是对“无限援乌”持怀疑态度。 虽然特朗普嘴上没说停援,但他反复强调“要乌克兰和俄罗斯谈判”,已经是明里暗里切断了继续战下去的后路。 欧洲原本还想靠组建联合部队来撑一下场面,既展示团结,又吓阻俄罗斯,可惜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欧洲26国,谁当指挥?谁出人?谁出钱?谁担风险?这些问题一个都没解决。更不用说,万一真跟俄军正面对上,那可不是打代理人战争了,而是北约直接下场,局势立马升级成全球危机。 这场“26国联军”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结构性崩盘,首先,联盟里没有“主心骨”,法国想当老大,但德国不服;波兰想多出力,但东欧国家担心被牵连太深;北欧国家态度摇摆,南欧国家干脆冷眼旁观。 其次,军事互信极度稀缺。法国想派特种部队,捷克只愿提供军事顾问,波兰希望建边境缓冲区,各说各话,就算真进了乌克兰,指挥系统、通信链路、后勤补给、战术协同,全是问题。 再者,俄罗斯的核讹诈也并非虚张声势,普京不仅在公开讲话中强调“俄罗斯不会容忍任何外国军队踏入乌克兰”。 而且还在9月上旬下令全国战略导弹部队进行“突发演练”,释放的信号非常清晰,谁敢越线,后果自负。 看看前不久在多哈闹得沸沸扬扬的“阿拉伯版北约”,就知道这种多国联军的难度有多大,埃及刚提出组建23国联合部队,沙特马上不干,说总部不能放在开罗。 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意见也大,什叶派和逊尼派的老账还没算清,怎么可能真心协作? 阿拉伯国家内部矛盾比欧洲还复杂,但本质问题是一样的,没有统一的利益目标,没有信任基础,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意志来承担风险。 中方智库早就判断,这种“大联合”模式注定难成气候,真正可行的是“小多边”,比如沙特和巴基斯坦的防御合作,双方互补性强,利益集中,目标明确。 反观“欧洲援乌联军”,不仅目标模糊,风险高昂,连俄军边境线都没摸到,就被一句“入境就打”吓得原地解散。 这次26国联军的溃散,不是因为兵力不够,也不是因为武器不行,而是因为在真正要出手那一刻,没人敢赌上整个欧洲的和平。 普京的威慑策略成功打了西方一个措手不及,用最简单的话干扰了最复杂的部署,而乌克兰这边,继续苦撑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泽连斯基不缺支持他的声音,但真正愿意为他“流血”的人,越来越少。 未来战局怎么走还未可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场乌克兰战火,已经不再只是前线的对抗,更是政治意志、联盟信任与战略算计的博弈,谁真敢下场,谁就要先过普京这四个字的心理关。
乌克兰,用40万人的伤亡和2000亿美元的债务,为美国拔掉了“俄罗斯”这颗眼中钉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