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俄罗斯突然宣布了! 俄罗斯太平洋舰队19日表示,其两艘核动力潜艇在鄂霍次克海成功试射了超音速巡航导弹,命中155英里(约250公里)以外的海上目标。 这场看似常规的军事演习,实则是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强硬回应。当核潜艇的幽灵潜入北太平洋,一场关于制海权与战略威慑的博弈正在升级。 鄂霍次克海并非普通海域,这里是俄罗斯战略核潜艇的“堡垒区”,也是美日海军舰队的敏感地带。俄方宣称导弹射程达250公里,但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卫星图像显示,实际打击范围可能不足200公里。 这种数据差异恰似冷战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宣称导弹可覆盖美国全境,实则射程仅1500公里。 俄军选择在此试射别有深意。2024年北约在波兰部署“爱国者”防空系统后,俄罗斯随即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形成对北约的“以攻代守”。 此次核潜艇行动延续了这一逻辑:用核威慑抵消北约常规军力优势。就像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迫使美国退让,俄罗斯正试图通过远东军事存在,延缓北约在亚太的扩张步伐。 “缟玛瑙”导弹射速2.5马赫,“花岗岩”可达3马赫,这类武器被西方称为“航母杀手”。但鲜为人知的是,俄军潜艇发射这类导弹需克服多重技术挑战:水下发射时,导弹需承受40个大气压的水压。 出水瞬间要承受海水与空气的剧烈温差;飞行中还需规避北约舰载雷达的探测。2023年巴伦支海演习中,俄军潜艇发射的“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就曾因出水姿态失控坠海。 俄军此次成功试射,暴露出北约反导体系的漏洞。美国“宙斯盾”系统虽号称能拦截超音速导弹,但实战中仅能对末端弹道进行有限拦截。 2024年美日联合军演中,日本“摩耶”级驱逐舰的宙斯盾系统面对模拟导弹攻击时,拦截成功率不足40%。这种技术代差,让俄罗斯在远东海域获得了“非对称优势”。 面对俄罗斯的核潜艇威胁,北约陷入战略被动。若加强亚太军事存在,将加剧与中国的战略摩擦;若收缩防线,则俄军可能进一步突破底线。2025年6月北约峰会文件显示,其已将“应对中俄协同”列为最高优先级,但具体措施仅停留在纸面。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推演显示,若俄军在鄂霍次克海部署6艘核潜艇,可对关岛形成全天候威慑。更危险的是,俄军正测试“锆石”导弹与核潜艇的协同作战能力。 一旦实战部署,北约舰队在72小时内可能损失30%主力舰艇。这种“达摩克利斯之剑”般的威慑,迫使北约不得不重新评估亚太战略。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前,苏联向埃及提供虚假情报称以色列将进攻叙利亚,导致埃及主动开战。如今俄罗斯的核潜艇威慑,与当年苏联的“情报讹诈”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时代已变:1967年苏联海军实力位列全球第三,2025年其舰艇总吨位仅为美国1/4。 更值得警惕的是技术扩散风险。2024年伊朗宣布成功试射“霍尔木兹-2”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覆盖以色列全境。 若俄罗斯向盟友输出此类技术,中东、东亚可能成为新战场。就像1970年代美国向以色列提供F-15战机催生中东军备竞赛,俄罗斯的军事技术扩散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对全球供应链而言,俄军行动带来连锁反应。日本汽车厂商因担忧鄂霍次克海航道受阻,加速在印度建厂。 中国光伏企业则转向北极航线运输组件。就像1973年石油危机催生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2025年的北太平洋变局可能成为国际金融秩序重构的导火索。 鲜少有人注意的是,俄军此次试射的导弹燃料,可能来自委内瑞拉的石油。2024年马杜罗政府用500万桶原油换取俄军事技术支持,这种“石油换武器”模式,正在改写传统地缘政治规则。 更微妙的是,朝鲜近期向俄提供卫星侦察数据,换取粮食援助,大国间的“影子交易”正变得愈发频繁。 这种“去美元化”趋势正在动摇全球秩序。2025年7月,中俄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升至35%,而经鄂霍次克海运输的原油占比达42%。当能源与货币深度绑定,任何试图用军事手段切割经济血脉的行为,终将被市场力量反噬。 回看这场导弹试射,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当大国将军事威慑常态化,和平反而成为最脆弱的平衡。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到2025年鄂霍次克海对峙,人类始终在核恐惧中寻找共存之道。 但危机中往往孕育转机。1987年美苏签署《中导条约》前,双方曾在欧洲部署数万枚核导弹;2020年伊核协议签署时,鲁哈尼与特朗普的“世纪握手”打破僵局。 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回归对话而非对抗,才能破解当前的困局。毕竟,核潜艇的阴影下,没有真正的赢家,有的只是无数普通人在动荡中艰难求生的身影。 信息来源: 美媒:俄罗斯核潜艇在北太平洋成功试射超音速巡航导弹 2025-09-19 21:57·环球网
快讯快讯 俄罗斯突然宣布了! 俄罗斯太平洋舰队19日表示,其两艘核动力潜艇在鄂霍
仙瑶舞鹤影
2025-09-20 23:57: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