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身居高位的大臣,穿着一件打着补丁的旧袍子上朝,还一穿就是好多年,这在古代算不算稀奇?这个人便是张俭。 他出身不好,家里早没了什么显赫背景,可书读得扎实,做事有板有眼。中进士后被派到地方干差使,办事细致,文书一份份打磨得利落,慢慢被人记住。 辽圣宗巡幸到那片地方,有人举荐他,圣宗一试,觉得靠谱,就留在身边,还安排他去教太子耶律宗真。 到了东宫,张俭没搞什么排场,一心盯着太子的吃穿用度,要求简朴,自己更是布衣粗食。太子的衣服穿几天就得换洗,张俭身上的官袍,破了就缝,不轻易换新的。 等太子当了皇帝,就是辽兴宗,这位学生虽然尊敬老师,可心里也打了个问号——他真这么清廉俭朴?有一次,兴宗让人趁张俭不注意,在他袍袖里烫了个小洞,看看过段时间他会不会换衣服。 结果这一等就是一年。战事起伏,君臣都忙得很,再见面已经是很久以后。兴宗一眼看到,那件旧袍子还在,洞口缝着一块细小的深色布,补得平平整整。这下,兴宗彻底心服,下令开国库,让张俭随便拿。 国库的好东西成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什么都有,张俭在里头转了一圈,只抱走三匹粗布。事情传开,满朝知道这位太师真是两袖清风。 没过多久,边境传来消息,西夏和宋打得火热,辽国正夹在中间,军中将领主战情绪高涨,连皇帝也想趁机南下。 朝堂上没人敢硬拦,张俭走出来,直说应该稳住边境,还告诉皇帝,自己已经派人去跟宋透了口风,说辽愿意当和事佬,但宋得多给岁币。兴宗有点犹豫,问要是谈不成怎么办,张俭回一句,谈不成他就担责。 事情很快有了结果,宋朝担心辽国参战,同意加岁币换和平,辽国没出兵,边境也安定了下来。 张俭在朝中干了二十多年,不论是教太子、辅政,还是处理对外关系,都守着自己的规矩。到老了,他还是穿着那些粗布袍子,出入朝堂,不多占半分便宜。 张俭走的那天,辽兴宗让所有官员穿素服,还亲自送到城门口。有人劝他不必露面,他摆了摆手,就留下一句:“这是送师傅最后一程。”送到地方,他转身回宫,不带仪仗,也没多说一句。 张俭的葬礼简单得很,棺木、随葬都依照他生前的样子,干干净净,没有什么讲究。埋葬完没多久,朝里又有人提起这位常穿打补丁袍子的大臣,辽兴宗只是看向殿外,而之后的辽国朝廷,却再没出现过第二个像他这样能稳住局面的大臣。
为什么说雍正选择乾隆做皇帝是失败的。有人说乾隆当了60年皇帝,在位最长的皇帝之一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