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用煤炼铁,里面的硫进入钢铁,让武器变脆,而铁匠们也不明白,只能把武器做宽做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20 18:43:43

北宋时用煤炼铁,里面的硫进入钢铁,让武器变脆,而铁匠们也不明白,只能把武器做宽做厚,所以比起唐代宋的武器质量是粗劣的,另外重文轻武的观念下,没人会去关心武器的制作。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唐宋变革期,中国经历了一次能源的巨大转型,唐代炼铁,主力是木炭,木炭燃烧温和,杂质少,炼出来的铁质地纯净,韧性十足,唐刀之所以千古流传,除了锻造技艺高超,离不开优质原料的加持,然而,木炭的消耗非常惊人,随着人口膨胀、城市扩张,宋朝可砍的树木越来越少,木炭价格一涨再涨,眼看森林危机愈发严重,聪明的宋人把目光转向了地下,煤炭,储量大、价格低、火力猛,被称作“石炭”,成了替代木炭的新宠。   能源的转型,本该是技术进步的象征,但煤炭炼铁,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煤里头含有一种普通人难以察觉的元素——硫,硫在高温下会混入铁水,最终残留在钢铁内部,它对钢铁的影响堪称“隐形杀手”:让原本坚韧的铁变得异常脆弱,铁坯烧红锻打时,可能像饼干一样一碰就碎,冷却下来,兵器的韧性和强度大打折扣,变得极容易断裂,对于需要承受巨大冲击的刀枪来说,这简直等于天生残疾。   铁匠们发现,过去用木炭炼的铁,随便怎么锤打都坚实耐用,改用煤后,同样的工艺,打出来的刀枪老是断、总是崩,怎么也不对劲,可那个年代没人懂化学,谁也说不清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经验告诉他们:既然兵器容易脆断,那就做得厚重点,于是,北宋的刀枪不得不变得更加宽大粗壮,刀背加厚,枪头变粗,甚至铠甲也一层套一层,这样一来,虽然不至于一碰就断,士兵们却不得不挥舞着沉重的铁疙瘩,体力消耗剧增,动作也变得迟缓,战场瞬息万变,一把厚重的刀,也许能多用几下,但灵活性和杀伤力都大打折扣。   其实,这种无奈的妥协并不是宋朝独有,面对材料性能的倒退,没有基础科学的指导,大多数铁匠只能用“加料加厚”这类土办法救急,只是,这种解决方式治标不治本,反而暴露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体制,是否真的重视武备?   北宋立国之后,统治者吸取了唐末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教训,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文官集团地位高高在上,社会风气也出现了明显的“重文轻武”倾向,诗词文章、科举升迁成了精英们的主战场,军事装备、工艺改进这些“粗活”,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军工投入虽多,但真正花在新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完善上的比例极低,朝廷大手一挥,地方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但管理混乱,缺乏高水平的工匠和统一的质量标准,很多兵器厂只能勉强凑数,草草完工,数量上去了,质量却毫无保障。   更糟糕的是,腐败和掠夺严重侵蚀着兵工体系,原本就短缺的优质铁料,往往还被管事的官员中饱私囊,偷偷流向市场换钱,工匠们大多是被强征来的“民匠”,做着和军籍工匠一样的重体力活,待遇却差得多,加上克扣工钱、超时劳作,许多有手艺的工匠不是累死就是逃走,材料短缺、管理混乱、腐败横行,最终导致兵器作坊里大量产品只能“仅能成器,全不堪用”。   史书上不乏这样的记载:有的兵器出厂时外观漂亮,实战中却一击即断;铠甲造得厚重,实际上防护力还不如北方游牧民族的轻便甲衣,辽国、西夏甚至金国的骑兵,装备的还是传统木炭炼钢武器,刀利甲坚,往往可以传世几代,而宋军的兵器却成了“一次性用品”,甚至有战役打完,七八成的刀枪已经报废,士兵们奋勇作战,却不得不忍受装备先天的不足。   当然,宋朝也并非全无亮点,神臂弩、床子弩等远程武器,设计巧妙,射程和威力都领先于同时代,火药的军事应用更是早于全球,出现了霹雳炮、震天雷等新型火器,可惜,这些科技成果大多停留在“试点”和“样品”阶段,难以大规模落地普及,材料和管理的短板,始终制约着技术创新转化为实际战斗力。   归根结底,材料危机只是表象,背后的根源在于体制和价值观,一个社会,如果只追求表面的繁荣、忽视最基础的工艺与科学,最终就会在关键时刻暴露出致命短板,北宋的能源转型,本来是应对资源压力的明智选择,却因为缺乏对新问题的科学理解和制度保障,变成了兵器工业的滑铁卢,文官集团把持话语权,军事和技术领域的声音常被淹没在诗酒风流之中,基层工匠没有话语权,创新动力被制度和环境扼杀。   信息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宋代福建矿冶业及其冶铸技术;天津市河南镇平商会——宋朝为啥不够硬,你知道吗?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