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在电影院上班的朋友, 他跟我说,昨天他们老板 已经给他下了命令了。 今天所有的场次全部排《731》,不管今天会遭受多大的经济损失,也不管今天其他电影方会有多么的不满,他就是要全场排《731》 听到这事儿的时候,我正捧着刚泡好的热茶,手指还没碰到杯壁就顿住了。不是觉得这老板疯了,反倒有点说不出的触动——在当下这个满屏都是票房数据、上座率报表的电影圈里,居然还有人愿意把“钱”和“人情世故”往旁边挪一挪,只盯着一部特殊的电影。我那朋友说,早上交接班的时候,票房经理脸都白了,拿着排片表反复跟老板确认:“真不穿插几部喜剧片或者动画片?周末带孩子来的观众多,全排《731》怕是要空场。”老板就坐在办公室的旧沙发上,手里捏着个搪瓷杯,慢悠悠地说:“空场就空场,总比忘了好。” 后来我特意去查了查这部《731》,才知道它讲的不是什么商业大片的套路,而是当年侵华日军731部队在我国东北进行活体实验、实施细菌战的真实历史。这类题材的电影,从来都不是为了“好看”或者“卖座”存在的,更像是一把存放在时光里的钥匙,提醒我们打开那些不能被尘封的记忆。我朋友说,早上开场前,有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来买票,售票员跟他说今天只有《731》,老人愣了一下,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布包,慢慢数着零钱说:“就是奔着它来的,我老家在哈尔滨,当年我叔就是没熬过那场细菌战。” 其实不用想也知道,这老板要面对的压力不止一星半点。影院开门做生意,租金、员工工资、设备维护哪样都要花钱,全排《731》意味着当天的票房可能连成本都收不回。更别说其他电影方的不满了——原本定好的场次被临时取消,发行方那边的电话估计早就打爆了,说不定还会影响以后的影片排期合作。但我那朋友说,老板今天没在办公室待着,反倒搬了个凳子坐在影院大厅的角落,看着陆续进场的观众,有人沉默地拿着票根,有人跟同行的孩子小声讲解历史,他就坐在那儿,偶尔帮路过的老人扶一下扶手,脸上没什么表情,却看得出来一点都不后悔。 想起前阵子刷到的新闻,有些影院为了追求票房,把冷门但有意义的纪录片、历史片压缩到早场或者午夜场,甚至直接下架,眼里只有那些能带来高收益的商业片。对比之下,这位老板的选择就显得格外“笨拙”,却也格外珍贵。他不是不知道赚钱重要,也不是不懂人情世故,只是在“赚钱”和“记得”之间,他选了后者。就像有人说的,历史题材的电影,就像黑暗里的一盏灯,也许它照不亮整个房间,但只要有人愿意点燃它,就总有眼睛能看见光。 今天下午的时候,我朋友给我发了张照片,是影院散场时的场景——观众们没有像看商业片那样说说笑笑地离开,而是安静地走出影厅,有人在大厅的留言板上写下“勿忘历史”,有人对着墙上的历史海报深深鞠了一躬。朋友说,老板看到这些的时候,偷偷抹了下眼睛,然后跟保洁阿姨说:“今天的垃圾晚点再清,让大家多待一会儿也没关系。” 这事儿说大不大,只是一家影院一天的排片选择;说小也不小,它藏着一个普通人对历史的敬畏,对记忆的坚守。我们总说要铭记历史,但铭记从来都不是一句空口号,它可以是走进影院看一部沉重的电影,可以是跟孩子讲一段过去的故事,也可以是像这位老板一样,在利益面前选择守住心里的那道底线。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731历史电影 731大电影 定档731电影 731电影票 731票房 731电影海报 731剧组
刚看完《731》电影,警告大家,看《731》电影不能和女朋友两个人去看,如果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