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教体育的朋友,全红婵这身材跳水成绩还能回到过去吗? 朋友说,以全红婵目前的身体条件,要想跳水成绩跟以前一样,可能很难了,因为全红婵上身偏宽了。 这是发育的正常现象,可能会影响全红婵今后的表现。 我那朋友是省队退役的跳水教练,比我懂行多了。他指着手机里全红婵近期的训练视频,手指点在屏幕上:“你看她起跳时的姿态,以前肩窄,手臂展开像片羽毛,入水时阻力小得几乎看不见。现在上身宽了些,手臂带起的水花明显比14岁时大,得花更多力气控制身体姿态。”这话不是危言耸听,跳水项目里,身体维度的细微变化都会被放大——10米台跳下来,哪怕只是肩膀宽了1厘米,入水时的水花控制难度都会翻倍。 可没人提过,全红婵为了对抗这种“发育变化”,在训练馆里多熬了多少夜。去年有记者去国家队探营,拍到她加练核心力量的场景:腰上绑着负重带,反复做空中转体动作,教练在一旁拿着秒表喊“再收紧点腰腹”。她额头上的汗滴在跳板上,砸出小小的湿痕,却从没喊过一句累。结束后她坐在场边,捏着自己的肩膀小声问教练:“我再瘦点会不会好点?”教练拍着她的背:“傻孩子,发育是正常的,咱们不跟身体较劲,跟技术较劲。” 跳水圈里,“发育关”是女运动员的一道坎。郭晶晶当年也经历过身高猛涨、体重增加的阶段,一度成绩下滑,后来靠着调整技术动作,把身体变化转化为优势——她加强了腿部力量,用更有力的起跳弥补上身宽带来的阻力。全红婵现在走的也是这条路,她的教练团队特意为她修改了动作编排,把原来的307C(反身翻腾三周半抱膝)调整为更强调腿部发力的407C(向内翻腾三周半抱膝),就是想借腿部力量抵消上身的阻力。 朋友跟我说,上次见国家队教练,对方叹气:“外界只看成绩掉没掉,没人看孩子在背后怎么拼。”全红婵这半年的训练量比以前多了三成,每天早上提前一小时到馆里练柔韧性,晚上加练跳板上的起跳节奏,就为了找到新的身体平衡点。前不久的队内测试赛,她的407C跳出了88分的高分,虽然没回到巅峰时的满分状态,却让教练团队看到了希望——这不是“回不去过去”,是在找“新的自己”。 网友总爱盯着“成绩能不能回去”纠结,却忘了17岁的全红婵,正在和最自然的生长规律对抗。她不是机器,不能永远保持14岁的娇小体型,可她的坚持和韧性,比“回到过去”更动人。朋友最后说:“别老说‘很难了’,运动员的字典里,从来没有‘不可能’,只有‘还没做到’。” 我们该给全红婵多些耐心,不是盼着她变回当年的“小不点”,是期待她带着成长的痕迹,跳出属于17岁的新高度。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那些带着孩子去西贝充值的家长们,西贝贾老板已经把底牌透漏给你们了,他神情严肃的说
【10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