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年,40万安南人造反,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应战,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就在这时,一个太监站出来说:“陛下,老奴愿意前往平乱。”唐玄宗开心地问道:“你要多少兵?”太监回答:“不要一兵一卒!” “就地取材,以夷制夷。”面对唐玄宗的询问,杨思勖信誓旦旦地说道。公元722年,安南地区(今越南北部)爆发大规模叛乱,首领梅叔鸾集结四十万大军自立为“黑帝”。当满朝文武无人敢应战时,这位年过六旬的太监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平叛方略。 唐玄宗开元十年,安南都护府治所被叛军攻陷,消息传到长安引起朝野震动。梅叔鸾联合林邑、真腊等邻国势力,号称拥兵四十万,声势浩大。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满朝武将皆畏缩不前,唐玄宗李隆基在朝堂上勃然大怒。就在这时,官宦杨思勖挺身而出,提出“不要一兵一卒”的平叛方案。 杨思勖的策略极具智慧。他请求在岭南当地招募子弟兵,既不耗费中央兵力,又能利用当地人对地形气候的适应能力。这个方案立即得到玄宗批准。杨思勖到达岭南后,迅速招募了十余万当地子弟,经过严格训练后,采取出其不意的战术直捣叛军腹地。 这场平叛战争成为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杨思勖选择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开辟的故道,穿越无人之境突然出现在叛军面前。叛军措手不及,很快溃不成军。梅叔鸾被阵斩,四十万叛军作鸟兽散。整个平叛过程仅用时数月,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胜利。 杨思勖的胜利体现了几大智慧。首先是因地制宜的战略思想,避免北方士兵水土不服的问题。其次是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效益,节省了长途调兵的开销。最重要的是切断了叛军与当地民众的联系,使叛军失去根基。这种智慧至今仍值得借鉴。 安南平定后,唐朝在此地的统治更加稳固。杨思勖因功受封骠骑大将军,成为唐代少数以军功显赫的宦官。不过史书也记载他治军严厉,性情残暴,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也是维持军队战斗力的必要手段。 这段历史给今人诸多启示。在现代管理中,因地制宜仍然是重要原则。我们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策略,不能生搬硬套。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打破条条框框,让各类人才都能脱颖而出。杨思勖作为宦官却能建立军功,说明用人应当唯才是举。 当今世界依然面临各种挑战,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要学习杨思勖因地制宜的智慧,采取最符合实际的方法。在团队建设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每个人的特长。在国家治理上,要坚定不移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杨思勖平叛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策略得当,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让我们继承先人的智慧,在新的时代创造新的辉煌。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发展策略,共同维护国家的繁荣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信息来源: 《中国历史上的太监名将》 中学生百科|2007年36期《中国历史上的太监名将》 文|何夕 编辑|南风意史
赵光义有没有谋害赵匡胤,其实一目了然!历史没有真相,但可以做一般推理:赵匡胤在位
【8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