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再活十二年,蜀国能统一中原吗? 诸葛亮初次出祁山时,帐下还有赵云、魏延等

另子维好故事 2025-09-12 03:17:51

诸葛亮再活十二年,蜀国能统一中原吗? 诸葛亮初次出祁山时,帐下还有赵云、魏延等老将,朝堂上有李严、蒋琬协同。可到了建兴十二年,当年随刘备入蜀的第一代创业者已所剩无几。关羽失荆州、张飞遇刺,黄忠、马超相继病逝,连赵云也在第一次北伐后撒手人寰。《三国志》里那句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道尽了人才凋零的窘境。 更要命的是朝堂暗流。刘备白帝城托孤时,一边嘱咐诸葛亮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一边又让李严掌兵权牵制。刘禅继位后,表面称诸葛亮为 "相父",暗地里却纵容宦官黄皓干政。当诸葛亮在祁山前线苦苦支撑时,后方的粮草常常拖延,李严甚至以 "天雨粮尽" 为由谎报军情。这种君臣之间的猜忌、朝臣之间的倾轧,早已蛀空了蜀汉的 "人和"。 当年刘备占据荆州、西川时,麾下既有关羽这样的元勋,也有法正这样的益州本土人才。可随着荆州派与益州派的矛盾加剧,本土士族对蜀汉政权日渐疏离。诸葛亮北伐时,益州豪强多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人私下与曹魏联络。人心离散到这个地步,即便诸葛亮多活十二年,又能凭一己之力粘合起破碎的人心吗? 成都武侯祠的柏树遮天蔽日,祠堂里陈列的蜀锦残片,还能看出当年诸葛亮 "劝农桑" 的痕迹。他在《出师表》里写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不仅是平定南中,更是为了打通与南亚的贸易通道。在西川,他主持整修都江堰,推广 "木牛流马" 运输粮草,甚至亲自钻研纺织技术,这位军师深知,打仗打的是钱粮。 可西川的家底实在太薄。东汉末年的人口统计显示,曹魏占据的中原地区有四百多万户,东吴有二百多万户,而蜀汉仅存九十万户。论耕地,中原的华北平原、东吴的江南水乡,都比西川的盆地丘陵肥沃得多。诸葛亮再擅长理财,也难让贫瘠的西蜀凭空变出粮草军械。 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 "兵出祁山",本意是夺取陇西的小麦补充军粮,却因马谡失街亭功败垂成。后来几次北伐,往往因 "粮道险恶" 被迫撤军。他发明的木牛流马,虽能在山道运输,却终究抵不过秦岭的天险。反观曹魏,在司马懿的主持下,于关中大兴屯田,几年间便囤积了足够十万大军食用的粮草。此消彼长之下,蜀汉的经济早已不堪重负。 五丈原的秋风吹得紧,诸葛亮坐在帐中,看着案上的地图咳嗽不止。案头堆着的,是写给刘禅的最后一封奏表,里面细到连家里有多少棵桑树都写得清清楚楚,他怕后人说他贪墨,更怕自己死后,蜀汉连这点家底都保不住。 从二十七岁隆中对起,他辅佐刘备从寄人篱下到三分天下,又在白帝城受托孤之重。为了兑现 "兴复汉室" 的承诺,他六出祁山,明明知道胜算渺茫,却偏要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三国志》里说他 "事必躬亲,汗流终日",连二十军棍以上的刑罚都要亲自审定。这样的操劳,早已掏空了他的身体。 让魏延守卫七星阵,或许并非疏忽。这个被他断言 "脑后有反骨" 的将领,勇猛却桀骜,多次提出 "子午谷奇谋" 被拒。诸葛亮何尝不知道魏延的野心?可帐下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只剩下这个让他不放心的人。或许在布阵的那一刻,他潜意识里已有了决断,若天要亡汉,何必再强求? 魏延踢翻主灯时,诸葛亮只是轻轻说了句 "死生有命"。那一刻,他或许终于卸下了重担。 水镜先生司马徽曾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东汉末年的天下,早已不是秦末群雄逐鹿的格局。曹魏占据中原,承袭了汉朝的典章制度,又通过九品中正制赢得士族支持,其实力早已超出蜀汉数倍。即便是孙权的东吴,凭借长江天险和世家大族的拥护,也比蜀汉更具优势。 诸葛亮的伟大,正在于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他用一次次北伐,为蜀汉争取了苟延残喘的时间,也让 "兴复汉室" 的信念延续了下去。可历史的车轮从不会因个人意志而转向,就像五丈原的星落,从来不是某个人的过错,而是一个时代的必然。

0 阅读:917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95

用户10xxx95

2
2025-09-12 07:25

一国兴衰是天命所控,不是哪人能改变的。

金石贴金

金石贴金

1
2025-09-12 07:57

诸葛亮没有大谋略

-  -

- -

1
2025-09-12 15:04

给他一百年都没有用,为什么大家都叫他诸葛村夫不是没道理的,他命好有个老刘照着,老刘死了他就没赢过,为什么他会失败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品有问题,不懂把自己人搞清楚,都丞相了,还没自己人在朝里说话准,朝里多少人想这村夫死

喔喔

喔喔

2025-09-12 07:30

国运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