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昨晚(9月9日晚)写道:“德语媒体:德国汽车和中国汽车的对决时刻。正在举行的慕尼黑国际汽车展上,中国是最大的热门话题之一。 《南德意志报》评论称,德国汽车工业要想保住霸主地位,就必须摆脱对中国电池的依赖。奥地利ORF电视台评论写道,欧洲汽车工业正在面临同中国车企的一场决战。” 这话背后,是整个欧洲汽车行业的集体焦虑。走到车展现场就能感受到这种紧张感。中国展台这边,比亚迪、小鹏、零跑这些整车厂不用说,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这些电池巨头也都拿出了最新技术。 零跑 Lafa5 的全球首秀让不少欧洲记者围着拍照,他们说这设计 “完全颠覆了对中国车的印象”。 而德国车企的展台虽然依旧气派,宝马、奔驰、大众一口气发布了十几款新车,但仔细看就会发现门道 —— 宝马 iX3 用的还是中国电池,奥迪虽然展示了搭载固态电池的概念车,可真正量产还没时间表。 最让德国人坐不住的还是电池这块 “软肋”。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的企业里中国占了 6 家,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就占了 55.7% 的市场份额,超过一半的电动车都在用中国电池。 这次车展上,宁德时代亮出的 NP3.0 安全技术,能让电池热失控时 1 小时不断电,这种实打实的技术让欧洲消费者很动心。反观德国车企,大众喊了三年的 Unified Cell 电池计划到现在还没能量产,保时捷收购的电池公司核心技术还得依赖中国供应链。 市场上的变化更让欧洲车企着急。奥地利 ORF 电视台说这是 “输不起的决战”,不是没有道理。中国车在欧洲的份额从去年的 2.5% 涨到了今年一季度的 4.5%,看似数字不大,但增长速度吓人。 比亚迪 4 月在德国的销量居然超过了特斯拉,奇瑞 Jaecoo 7 插混版在德国上市三个月就卖了五千辆,这些具体车型的表现比笼统的数据更有冲击力。 更让欧洲人头疼的是中国车企的灵活策略 —— 欧盟对纯电动车加征关税,他们就主攻插混车型,比亚迪海豹 U 插混版在法国的市场份额已经涨到 12%,这都是精准避开贸易壁垒的结果。 面对这种攻势,欧洲也开始想办法。今年 4 月欧盟和中国达成协议,用 “最低价格机制” 替代原来的反补贴税,要求中国输欧电动车价格不能低于 3.5 万欧元。 这招够巧妙,既把五菱宏光这类平价车挡在门外,又给大众 ID.2all 这类还没量产的欧洲廉价电动车争取了时间。但中国车企早有准备,比亚迪在匈牙利的工厂 2025 年底就要投产,到时候本地化生产能降低 20% 成本,就算有价格限制也不怕。 这场对决背后,其实是两种造车思路的碰撞。中国车企玩的是 “全产业链出击”,从电池到整车再到智能系统一条龙服务。小鹏在慕尼黑设了研发中心,零跑和欧洲车企 Stellantis 合作搞本地化生产,连充电标准都在慢慢渗透。 德国车企却还在纠结传统优势,宝马坚持 “驾驶者之车”,结果智能座舱被用户吐槽像诺基亚;大众花 10 亿欧元搞 AI 研发,算法还得找中国工程师帮忙。 有意思的是,中国车企正在悄悄改变欧洲人的买车习惯。以前欧洲人买车看品牌历史,现在开始比 “智价比”—— 小鹏 P7 + 的激光雷达系统比奔驰 EQS 先进,价格却便宜 30%; 深蓝 S07 的 AR-HUD 能把导航投到挡风玻璃上,这种新鲜体验让不少人动心。比亚迪在柏林搞车主俱乐部,零跑在巴黎开体验店,把国内的 “用户服务” 模式搬了过去,欧洲消费者第一次觉得 “买车不是终点,而是服务的开始”。 当然德国车企也不会轻易认输。宝马宣布投 10 亿欧元研发固态电池,奔驰把电动 GLC 的快充功率提到 320kW,大众联合博世开发自动驾驶系统。 但这些动作总显得有点被动,就像《南德意志报》说的,摆脱对中国电池的依赖说说容易,真要建立完整供应链没个五年十年根本不可能。 现在的慕尼黑车展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汽车产业的变局。中国车企用十年走完了别人几十年的路,从模仿者变成了规则制定者;德国车企在电动化浪潮中挣扎,想守住百年积累的优势。 这场对决没有硝烟,但比任何战争都激烈。比亚迪海豹 U 在欧洲卖 4.8 万欧元,比同级奔驰 EQE 便宜 27% 还能赚大钱,这种性价比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的实力差距。 说到底,这不是简单的企业竞争,而是产业革命的转折点。当汽车从机械产品变成智能终端,当电池比发动机更重要,当软件定义汽车成为趋势,谁能占住电池、芯片、算法这三个高地,谁就能笑到最后。 慕尼黑车展上的这场 “对决”,可能正在悄悄改写整个工业文明的版图。
中德汽车巅峰对决:慕尼黑车展上演电池革命与智能浪潮,谁将主宰未来?
天天纪闻
2025-09-10 14:40:06
0
阅读:929
会说话的眼睛
[doge][doge][do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