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陈赓见到徐海东,开玩笑说:“好你个徐老虎,现在都是军团长了,比我这官儿大多了嘛!”徐海东恭敬地立正敬礼,也开玩笑地说道:“老师长,我这军团长还不是被你骂出来的嘛。”两人哈哈大笑,再次寒暄起来。 徐海东与陈赓的渊源始于鄂豫皖时期。1931年,陈赓担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师长,徐海东则在该师下属的第三十六团任团长。 尽管共事时间不长,但陈赓对徐海东的严格要求和个人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据一些回忆材料所述,徐海东曾因不愿意调动职位而向陈赓求情,希望留在原部队,陈赓则严肃地提醒他“革命队伍中没有个人的部队,只有党的部队”。这种强调纪律和集体意识的态度,对徐海东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1935年中央红军抵达陕北时,徐海东已担任红十五军团军团长,而陈赓则担任干部团团长。 职务上的变化反映出红军人才选拔的特殊机制——它不是单纯依靠资历,而是更注重实战能力与贡献。 徐海东能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军事才能和实际战绩。他领导的红二十五军在长征过程中不仅保持了原有实力,还有所壮大,这在当时各支长征队伍中显得格外突出。 徐海东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全局意识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中央红军刚抵达陕北时,物资匮乏,处境困难。 毛主席曾亲自致信徐海东请求支援,徐海东立即从部队中调出大量银元和物资送往中央红军。 这一举动不仅解决了迫切需求,也增强了红军内部的团结,毛泽东后来多次称赞徐海东“对革命有大功”。 军事上,徐海东表现出非凡的创新能力。他虽未接受过系统军事教育,却能在实战中灵活运用战术。在对抗国民党部队的某些战役中,他采用分散渗透、多路协同的作战方式,有效打破了对方的封锁。 这些实战经验不仅丰富了红军的战术体系,也体现出军事指挥中实际经验往往不输于理论修养。 陈赓对徐海东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而他本人对此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宽广的态度。他后来曾幽默地表示,尽管徐海东的职务一度超过自己,但自己始终为之骄傲。 这种不计个人地位、以革命事业为重的胸怀,反映了红军内部良好的同志关系和团结氛围。 1955年授衔时,徐海东被评为大将第二位,陈赓位列第四。这一排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徐海东历史贡献的认可。 尽管他因健康原因缺席了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但党中央并未忘记他的功绩。毛主席特别强调,评价一位革命者要看其全部历史贡献,而非仅仅某一阶段的经历。 回望1935年陕北的这次会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革命中人才成长的独特路径。它不讲究论资排辈,而是在实战中检验能力,在贡献中体现价值。 徐海东从一名团长成长为军事高级指挥员,陈赓也从师长转任其他职务,这种变化背后体现的是中国革命实事求是、任人唯贤的优良传统。 两位将领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幽默互动,更是展现了红军内部基于共同理想而形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陈赓根本比不了徐海东。中央红军独自北上,朱德,刘伯承,董振堂等被困红四,何长
【1评论】【1点赞】
1醉爱绵竹
所以尽管后期长期养伤,徐大将也名列大将前列的[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