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几年前两国关系还挺顺,尤其是2020年代初,中国市场对德国货特别买账,豪华汽车、精密机械在北京、上海随处可见。 中国人买德国车觉得质量稳,德国商人也把中国当成金牌市场。 但到了2023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一句话让局势拐了弯,朔尔茨当着一屋子欧洲政要的面说德国要“对中国去风险”。 虽然嘴上说要降依赖,私底下德国企业却在加码投资中国,这反差从那时就让人摸不着头脑。 2024年矛盾更明显了,柏林议会频繁抨击中国在新疆的做法,可同一年德国对新疆的出口额还涨了,汉堡港依旧有源源不断的机械零件、化工品运往中国西北。 与此同时,宝马沈阳工厂忙得脚打后脑勺,扩建完年产直逼60万台,不少车还反卖回欧洲。德国官员指指点点,但企业一看财报,谁都离不开中国。 汽车业尤为显眼,大众在沃尔夫斯堡拍板,把电动车平台搬去中国生产,结果国内几家厂关了,工人失业上街喊冤。 法兰克福的高楼里高管们盘算怎么扩张中国业务,而在布鲁塞尔的德方代表又在跟着欧盟同调批评中国,前脚握手谈合作,后脚政治上唱反调,这拉扯让外界都看迷糊。 化工巨头们的操作也耐人寻味。巴斯夫在湛江砸上百亿欧元建厂,却叮嘱员工别到处说;路德维希港留着研发,耗能大的生产线统统搬去中国。 西门子欢庆高铁大单落地中国市场,但公司年报里又夹带些对中国的负面措辞,工会看着企业一心向钱、政府又政治高调,心里很不是滋味。 要说德国政府态度收紧,很大程度上背后有美国的推力。2024年,美军在拉姆施泰因、斯图加特等基地的存在,让华盛顿直接能动德国的神经。 经济部官员的手机被监控的消息传出来,更让人联想。默克尔在汉堡的一次演讲里说:“柏林墙倒了,可新的依赖又来了。”台下听众都有种不安感,德国到底还能不能自己做主? 而中国的反应很“对症下药”,豪车进口临时加税,可大众相对放行,巴斯夫新项目顺利批,但拜耳的药品审批拖延。 结果就是德国不同行业立场分裂,汽车界在斯图加特开会呼吁缓和,化工界在杜塞尔多夫吵着要硬气,机械行业在科隆左右为难。 新能源是个窗口,中国汽车市场继续欢迎德国品牌,广州、深圳的车展上德系电动车热闹非凡,可光伏技术出口被收紧。 投资是欢迎的,可关键领域查得严,这既给了德国继续赚钱的路,也敲了警钟:别一边赚一边骂。 到了2025年,国际局势走向多极化,德国试图在中美之间“两头好”,但美国显然不愿它亲近中国,中国也不喜欢政治口水和经贸分裂的做法。 2025年达沃斯,德国代表谈中国时小心翼翼,企业却在一边忙着推新项目。 中国明确希望政治和经济态度一致,这让德国有点左右不是人。 德国如果找不到经济利益和政治立场的平衡点,这场关系的恶化只会更快。
武大“地址门”引争议: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为何通讯地址在日本?是武大不经扒?
【323评论】【5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