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向美国投降还来得及!再晚就要‘跪着’了”,7年前,中美贸易战正酣,一位名叫马臣的中国专家却语出惊人,公开断言,这已是中国向美国“体面”投降的最后时机。 七年前那个燥热的夏天,中美贸易战的硝烟正浓,关税清单像雪片般飞来。就在全球屏息观望之际,一位名叫马臣的中国专家突然抛出惊人之语:“中国现在向美国投降还来得及!再晚就要‘跪着’了。” 他断言这已是“体面”投降的最后时机,仿佛在悬崖边递上一根绳索,却不知绳索另一端系着怎样的深渊。 当时美国正以巨额货物贸易逆差为由挥舞关税大棒,钢铝关税清单一夜之间新增407种商品,税率高达50%,从风力涡轮机到电动车零部件,精准刺向中国制造业的命脉。 谈判桌上的攻防如同刀光剑影,每一次会谈后都伴随着更严厉的制裁威胁。马臣的言论在焦虑的氛围中激起千层浪,有人视之为清醒的预警,有人斥之为荒唐的哀鸣。 中国并未选择那条被建议的“捷径”。当美国大豆在港口堆积如山时,南美的货轮正满载着阿根廷和乌拉圭的豆类驶向中国港口,贸易版图在压力下悄然重组。 谈判桌上,中方代表在斯德哥尔摩的灯光下艰难斡旋,最终争取到90天的关税暂停期,24%的惩罚性关税暂时搁置,但剩余10%的利剑依然高悬。这些看似微小的让步背后,是产业链韧性的无声较量。 七年光阴流转,当初的“最后时机”早已尘封。2025年春天,贸易战的风暴反而愈演愈烈。美国突然宣布对全球185国加征10%基准关税,对中国商品的税率更是飙升到54%,中国随即以34%的反制关税回应。 当美国威胁将中国商品税率推高至104%时,世界仿佛看到了贸易壁垒的顶峰。但这一次,没有专家再高呼“投降”,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化智库论坛上对大国竞争叙事的冷静剖析。 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那些曾被断言会“跪着”求饶的产业,在关税壁垒的缝隙中开辟出新航道;那些被预言将崩溃的供应链,在压力测试中锻造出更强的韧性。 当哈佛商学院的学者在圆桌会上探讨贸易战的深层逻辑时,七年前那场关于“投降时机”的喧嚣,早已化作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贸易战没有赢家,但选择如何应对,却决定了不同的命运轨迹。 如今回望2018年那个夏天的争论,像观看一部老电影的黑白片段。 关税数字起起落落,谈判地点从华盛顿换到斯德哥尔摩,但有些东西始终未变——当压力如潮水般涌来时,是选择筑起堤坝还是随波逐流,答案早已写在时间的沙滩上。 历史从不会按任何人的剧本演出,它只记录那些在风暴中挺立的身影,以及被浪潮冲刷殆尽的预言。
特朗普为何反复对华让步?日媒:美国远赶不上中国,不足中国一半。日本亚洲时报在9月
【4评论】【19点赞】
齐天
中国应该成立锄奸队,在全球范围内不择手段的追杀这些汉奸卖国贼。
王平
这个人汉奸,应该抓起来判死刑
用户18xxx14
拿了NG0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