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傻眼了!沙特抱怨中国激光武器不行,这是看上更好的了? 有句老话叫“褒贬是买主,叫好是闲人”。意思是真正掏钱的客户总会挑三拣四,而那些只说好话的往往只是看热闹的。 这话放在国际军购领域同样适用。最近沙特对中国激光武器的“批评”,恰恰印证了这个道理。 事情要从2025年9月初说起。中国在九三阅兵上刚亮出新款LY-1激光武器,美国媒体就紧接着报道沙特军方对中国“寂静狩猎者”激光系统的不满。 报道里,一位沙特前军官细数了系统在沙漠环境中的种种问题:沙尘干扰瞄准、高温影响功率、部署速度太慢,甚至说击落一架无人机要瞄准15到30分钟。 这些话听起来确实够刺耳,但如果你了解中沙军购的过往,就不会简单认为这是合作出了问题。 回顾30多年前的一笔交易,更能看清其中的门道。1987年,沙特顶着国际压力从中国购买36枚东风-3导弹,花了35亿美元现金,这在当时相当于中国全年的外汇储备。 交易完成后,沙特没有把导弹一放了之,而是不断提出改进需求。中国随即派出120名专家常驻沙特,用18个月在沙漠里建成伪装成地质勘探点的导弹基地,还建立了终身维护机制。 正是这种持续的“提意见”和改进,让这批导弹在30多年后依然保持战斗力,2014年沙特阅兵时公开亮相,让美国军官都脸色阴沉。 这次对激光武器的批评,其实是中沙合作的老套路。 沙特2022年成为全球首个实战部署“寂静狩猎者”的国家,当年就用它击落13架无人机,创下激光武器实战首杀纪录。 如果真像美国媒体说的那么不堪,沙特早就该退货了,可事实是他们不仅继续使用,还在2025年世界防务展上追加了相关订单。 更关键的是,沙特没有通过外交渠道抱怨,而是直接向中方提出了具体改进需求:优化防尘涂层、增强冷却系统、提升部署速度,这些都是针对沙漠环境的实际使用反馈,完全不像要终止合作的样子。 再看沙特“发声”的时间点,耐人寻味。9月3日中国刚展示LY-1激光武器,9月4日沙特的“批评”就通过美国媒体传出。 这款LY-1可不简单,功率达到300千瓦级,是美国现役HELIOS系统的5倍,射程能到20公里,既能打无人机又能拦导弹,单次拦截成本仅1美元。 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寂静狩猎者”的短板,从展示的车载版本看,散热和集成化问题都有了明显改进,这正是沙特在沙漠环境中急需的性能。 沙特的心思其实不难猜。作为实战用户,他们太清楚激光武器的价值了。胡塞武装的无人机天天骚扰,传统防空导弹一发就要几百万美元,用来打几百美元的无人机根本不划算。 “寂静狩猎者”单次发射成本仅1美元,2022年到2025年间累计击落数十架无人机,这种成本优势让沙特根本不可能放弃激光武器。 他们真正想要的,是结合沙漠环境特点的升级版,而中国阅兵展示的新技术正好提供了可能性。 这时候再看美国的反应,就更显尴尬了。美国自己的HELIOS激光系统2018年就启动研发,到2025年功率才勉强达到60千瓦,测试中遇到湿度超过70%就射程减半,冷却系统要装三辆卡车那么大。 更要命的是成本,美军自己都算不过来账,HELIOS单套造价3.1亿美元,每秒发射消耗300度电,相当于一个小区的月用电量,2024年直接砍掉48亿美元激光武器预算。 当中国激光武器已经在实战中迭代升级时,美国还在实验室里磕磕绊绊,这才有了借沙特“批评”泼冷水的操作。 沙特可没被美国带偏。他们太清楚谁能真正解决问题了。 “寂静狩猎者”虽然有缺点,但配套的电子干扰车表现稳定,大部分无人机都是被它拦截的;激光模块虽然在沙漠里“水土不服”,但2025年6月“天穹卫士”系统测试21发21中的成绩,让沙特看到了技术潜力。 这种情况下,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催单”,借着指出问题,向中国明确升级需求,争取把LY-1的技术整合到现有系统中。 熟悉中沙合作模式的人都知道,这正是他们军事合作的成熟表现。从东风-3导弹到彩虹无人机,再到激光武器,沙特从不满足于现成装备,而是坚持“买装备+要技术”。 2022年世界防务展上,沙特不仅买“寂静狩猎者”,还签了技术转让协议;2024年又砸40亿美元引进无人机生产线。这种深度合作中,提意见不是坏事,而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 现在全球都看明白了,沙特对中国激光武器的“差评”,实则是优质买家的标准操作。真正的合作从来不是互相吹捧,而是基于实际需求的持续打磨。 美国媒体想借机抹黑中国军工,却恰恰暴露了自己的焦虑,当中国通过实战反馈快速迭代激光武器时,美国连成熟的系统都拿不出来。 说到底,国际军购从来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沙特的批评声里,藏着的是对更先进技术的渴望,是对合作深化的期待。 这不是合作的终点,而是新阶段的开始。 毕竟只有真正的买主,才会花心思提意见;那些只会叫好的,从来都不是核心玩家。
美国媒体:中国逐渐远离重型坦克舰队! 100坦克的出现,美国媒体做了报道!认
【84评论】【78点赞】
用户15xxx44
不行就不卖沙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