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俄军以前搞了三轮大轰炸,407架无人机、几十枚导弹,

如梦菲记 2025-09-08 10:37:33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俄军以前搞了三轮大轰炸,407架无人机、几十枚导弹,把乌克兰全境翻了一遍,但偏偏——总统办公室、国防部、议会、国家银行这些核心机构,一点没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特别奇怪的地方,俄军这段时间对乌克兰发动了三轮大规模轰炸,光是无人机就超过四百架,还有几十枚导弹,几乎把整个乌克兰从东到西都扫了一遍。   各地的工厂、油库、兵工厂、训练中心都遭到袭击,很多设施被炸得七零八落。   可是在这样高密度的打击下,总统办公室没有受损,国防部也安然无恙,国家银行照常营业,议会依旧开会,核心权力机构一点没动,这不是炸不准,而是压根没打算炸。   俄军的行动有明确的指向性,苏梅州的防空系统被摧毁,哈尔科夫的弹药库和雇佣兵营地被夷平,敖德萨的港口遭遇全面轰炸,基辅的能源设施也遭到打击,半个城市陷入停电,交通几乎瘫痪。   乌克兰唯一能维修米格29的工厂也被摧毁,可以看出,俄军的目标集中在军工企业和后勤网络,目的就是削弱乌克兰的再生能力。   可与此同时,政权中枢被刻意保留下来,这就说明俄罗斯打的是一场长期的消耗战。   普京很清楚,战争不是靠一两次胜利就能解决的,他没有急着斩首乌克兰领导层,因为换掉一个泽连斯基可能会出现更强硬的人物,那样反而会引发更大的抵抗。   相比之下,让政权继续运转,却眼睁睁看着后方工厂被炸、油料被毁、士兵大量阵亡,这种心理压力更能击垮一个国家的承受力,俄方的逻辑是,不求短期速胜,而是靠拖延,把乌克兰慢慢榨干。   在这套打法里,一个特别敏感的焦点就是那六千具遗体,俄罗斯公开表示,按照协议把前线阵亡的乌军遗体运到了交换地点,可乌克兰方面始终没有正式接收。   地点换来换去,时间一拖再拖,始终不敢面对,背后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承认六千人阵亡会给社会士气带来沉重打击,乌克兰一直靠“全民皆兵”“国家必胜”的口号维持信心,一旦数字被摆上台面,就等于撕掉遮羞布。   第二,是财政负担,根据军方的抚恤标准,每名阵亡士兵大约需要赔偿两百六十万元人民币,六千人就是上百亿人民币,折合乌克兰本币接近九百亿格里夫纳,相当于国防预算的十分之一。   乌克兰承受不起这个支出,所以只能拖延,对俄罗斯来说,这恰恰是最有效的心理战,你越犹豫,它越主动放风,舆论压力每天都在积累。   战争的关键不只是前线交火,还在于后方能不能撑得住,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是乌克兰的工业心脏,能源和矿产集中在那里。   俄军对这里的打击很明显就是为了让乌克兰失去“造血”能力,没有矿石,没有油料,没有运输线,就算还有士兵,也无法长时间作战。   基辅虽然表面上还在开会,电力和网络暂时没有完全中断,但越是这种表面的稳定,越显得内里无力,民众看到政府在讲话,却无法阻止后方一再失守,很容易怀疑政权的能力。   外部支持看似强硬,实际上也存在矛盾,英国和法国一再高调表示支持乌克兰,武器不断送来,可英国媒体报道,在过去三年里,英国公司帮助俄罗斯转卖了价值两千亿英镑的石油。   表面上是声援乌克兰,暗地里又和俄罗斯做生意,这样一来,俄罗斯靠卖油维持财政,英国在中转过程中获利,乌克兰却只能持续消耗,流血流汗,真正孤立无援的,恰恰是乌克兰自己。   普京在布局上更像是慢慢收紧绳索,他一方面持续轰炸乌克兰的工业区,一方面和伊朗、朝鲜谈合作,同时动员雇佣军准备新的行动。   他并不急着彻底赢下这场战争,因为他知道只要乌克兰的生产和财政不断崩溃,最后就算还能站着,也只是一个空壳子,等到那时,政权也就自然垮掉了。   这场冲突早已不是“谁赢几场战斗”的问题,而是看谁能熬得更久,俄军的导弹和无人机在前线制造破坏,但真正决定胜负的,是乌克兰能否承受住不断加大的心理压力和财政压力。   乌克兰越拖延,越难面对社会情绪和经济崩盘的现实,俄罗斯不急着宣布胜利,只要时间站在它那边,乌克兰迟早会撑不住。   这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有的人拼命往前跑,有的人却只是在等对方先倒下。   乌克兰现在被迫在消耗中坚持,而俄罗斯的选择就是看着它一步步走向极限,在这种局面下,所谓的胜利,已经不再是前线的爆炸声,而是后方的承受力能撑多久。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