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电池越来越大是行业的进步还是倒退 认为:“有增程车配65度以上电池,我觉得这就是【开行业的倒车,用一白遮白丑】”,他认为“增程车电池50度以下比较合理”。
这个问题还挺复杂的,我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第一,20度、40度、60度的量变,可能会引起质变。
最早的插混只有50公里NEDC纯电续航,平时上下班都不一定够用。如果家里没有充电桩,基本上只能当成油车或混动车使用了。到了100+公里纯电续航的时候,按实际续航80公里来算,根据图2来看已经可以覆盖到90%以上的出行次数了。
只从数据上来看,覆盖了90%的场景已经足够有说服力的,某种意义上解决了90%的问题,那剩下的就没必要继续解决了。
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感觉则不太一样,如果还有10%的出行场景需要启动发动机,每当听到发动机噪音、每当花钱加油的时候、每当产生充电焦虑的时候。那从他的主观角度来说,这就只是解决了50%的问题,而不是解决了90%的问题。
为了解决剩下的50%问题,他们愿意多掏钱买纯电续航200公里、300公里的电动车。每个人的主观感觉不同,那肯定也有消费者愿意多掏钱买纯电续航400公里的车。
我们可以说这是消费者的非理性感觉,但我们现行的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尊重消费者的需求,不管这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
到了400公里纯电续航的时候,大家可能就会觉得这不仅仅是一辆“增程车”或“插混车”,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带应急补能装置的纯电车”。如果消费者在买车的时候会把这二者区分开,那就可以认为是造出了一个小的子品类,从而形成了市场区隔,那么厂家经常说的“超级增程”也就具备了实际的意义。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超大电池、超长续航是量变产生了质变,那就是值得做的。但是否会形成这样的市场认知,有待观察。
第二,非理性的需求,应由政策来引导。
就比如说,纯电车一味增大电池,车越变越重,对资源、对道路都造成了负担,这是不是一种不太健康的情况?类似的,增程车一味增大电池,可能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但是否也不太健康?
车企作为市场的玩家,没有权力去评判这些事情,只能去遵守游戏规则。而政策可以从税费、许可的角度来引导和纠正,那时候就按新的规则来继续游戏。当然,一般来说政策都是相当谨慎的,需要观察之后再制定,也有一定的滞后性,这都是正常情况。
那么,你认为400公里的超大电池增程车,是会长期存在还是昙花一现? 新能源大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