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位密旨是由两层黄纸包封,第一层黄纸上用朱笔写着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六月十六日,并有道光帝的亲笔签名。放置传位密旨的鐍匣,除却安放合叶的一面,其他三面都有封条,上面同样有道光帝的亲笔签名和写下时间,比之密旨上的时间晚了一天,说明道光帝写完传位密旨以后考虑了一天,才最终下定决心,将鐍匣封上。遗诏可以看出道光帝当时极其矛盾乃至痛苦的心理,他既觉得皇四子奕詝可以,也觉得皇六子奕訢不错,最后在犹豫之中选择了皇四子奕詝,但也给予了皇六子奕訢除了皇位之外能给予的最高待遇即亲王爵位。
道光帝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皇四子奕詝“长且贤”,他的长子、次子和三子都是早夭,皇四子奕詝就是实际上的长子,而且其母亲之后更是被晋封为皇后,这对皇四子奕詝来说是个巨大的身份加成。皇四子奕詝虽然成熟稳重,但缺点是才气不足,皇六子奕訢则是文武双全,才气十足,但不是那么稳重,不是那么让人放心,对于守成的道光帝来说,恪守祖宗成法,让庞大帝国一直沿着祖宗定下的轨道行驶下去,才是真正的帝王大道,所以他最后选择了皇四子奕詝。
当年嘉庆帝突然驾崩,道光帝一度找不到传位密旨,差点没能顺利继位,因此谨慎的道光帝在公示传位密旨以后,在病重之际又挣扎着写下一道朱谕,再次明确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要求诸王大臣尽心辅政他,因为当时他是强撑病体,所以字迹有些潦草,咸丰帝也因此成为清朝唯一一位由前任皇帝出示两道传位谕旨而继位的皇帝。



王雨
遗诏由继皇帝组织大臣编写大行皇帝遗诏,清朝传位的就只是谕旨,叫遗诏不严谨,会出现张廷玉写的康熙遗诏是雍正继位合法依据的笑话。比如道光帝这份谕旨,后面剪掉,可就是老六继位了,确实不能排除篡改可能性。
呼啦啦
这字也太挫了,哈哈
常哥 回复 09-19 11:21
当时已经病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