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举正这回应,真是干净利落!有人问他凭什么站上观礼台,他说:我爸当年给115师画

理大国迷雾 2025-09-08 00:34:25

苑举正这回应,真是干净利落!有人问他凭什么站上观礼台,他说:我爸当年给115师画地图、送粮、抬伤员,我替他来看。 2025年8月31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苑举正刚下飞机,一位陌生网友认出他,脱口而出:“欢迎回家”。 这四个字让这位65岁的山东汉子瞬间红了眼眶。 苑举正生于台北,父母都是山东人,七十多年前迁居台湾。他形容自己是在台湾生长的“纯山东人”,“身上没有台湾味”。 家中一直保持着山东的生活习惯,吃的是山东饭,说的是山东话。 父母经常给他和弟弟讲述家乡的故事。苑举正的父亲始终认为“咱以后得回家”。 这次来到北京,苑举正带着特殊使命。 他受邀参加9月3日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苑举正的父亲苑觉民老先生出生于山东日照,抗日战争期间主动为115师提供支援。 历史档案显示,当时许多爱国青年自发组成支援网络,为部队绘制行军地图、运送粮食衣物、转移伤员。 这些平民英雄虽未直接参战,但为抗战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面对绿营媒体"凭什么站上观礼台"的质疑,苑举正的回答既平实又深刻:"我不是为自己站在那里,是替父亲和所有默默奉献的普通人见证这个历史时刻。"这种将个人荣誉转化为集体记忆的表述,彰显出深厚的历史洞察力。 115师作为八路军主力部队,在山东地区作战期间确实得到当地民众广泛支持。 当时形成的"军为民、民拥军"传统,正是全民抗战精神的真实写照,苑老先生的经历是千百万支援前线民众的缩影。 在台湾,苑举正的父亲一度不太敢讲这段历史,但后来还是写了出来。 现在苑举正与家人一起收集资料,希望完整记录这段历史。 在岛内某些势力极力"去中国化"的背景下,苑举正公开肯定父辈的抗战贡献,实质上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正面回击。 他的态度表明,无论政治分歧如何,民族大义和历史真相不容扭曲。 抵达北京后,苑举正的一句话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越是有人不敢来,我们越要来”。这位祖籍山东的教授特意穿上新西服系上新领带,并带上了父亲的照片。 在圆明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苑举正一路游览参观,越来越多的人认出了他,纷纷上前合影、聊天。 观看阅兵后,苑举正用“热血、热泪、热爱”来形容自己的观后感。他感叹:“那些装备多到根本就认不清楚。我们的阅兵是为了促进和平。” 苑举正在现场观礼的消息迅速传回台湾,引发广泛关注。 “陆九三阅兵”登上岛内媒体热搜,数十万岛内网友实时观看阅兵。 岛内政论节目围绕九三阅兵报道解读,多位岛内时事评论员惊叹“九三阅兵震撼世界”“不管内行外行都觉得很精彩”。 台湾网友自发整理抗战时期民众支前史料,在社交媒体形成"我们都是抗战后人"话题。 许多年轻人通过这个机会才了解到,台湾同胞也曾以各种方式参与全民族抗战。 苑举正的父亲苑觉非后来作为中学校长护送大批山东流亡学生南下,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辗转到了台湾,从此与祖国大陆亲人两地相隔。 1989年,苑举正陪父亲首次回到宁阳老家探亲,完成了父亲时隔40年的夙愿。 他在讲台上一直跟学生强调:“视野要放宽到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祖国,要心系祖国,而不是局限在3.6万平方公里的台湾,只做一个岛民。”

0 阅读:85

猜你喜欢

理大国迷雾

理大国迷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