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中国,罕见的说了些大实话!他表示:没有中国,就没有二战胜

月鹿简科 2025-09-07 15:08:05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中国,罕见的说了些大实话!他表示:没有中国,就没有二战胜利,中国在二战胜利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古特雷斯表示,日本对中国的入侵,是二战真正的开端。

当九月的晨光刚漫过日历第一页,环球网一则看似寻常的报道,已在舆论的池塘里悄悄漾开了层层波澜。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中国接受央视专访时,一番话可以说直接重塑了很多人对二战的认知。

他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在那场波澜壮阔又布满荆棘的反法西斯抗争里,中国以难以估量的牺牲与从未停歇的战斗筑牢了胜利根基。倘若没有这份沉甸甸的付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便只能是空中楼阁,永远无法照进现实。这绝非外交场合里流于表面的客套话,其深层意义,在于为一段曾被长久尘封的历史,正式拂去蒙尘、正名立份。

长期以来,世界对二战的记忆似乎被锁定在欧洲。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诺曼底的抢滩,是斯大林格勒的绞肉机,而中国的战场,尽管炮火声比欧洲早响了整整两年,却常常被轻描淡写成一个模糊的注脚。

古特雷斯的观点,就像是把历史的时钟猛地往前拨动。在他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并非拉开于 1939 年波兰土地上的硝烟,更不是起始于珍珠港事件的爆发,真正敲响这场全球浩劫开端的,是 1937 年在中国卢沟桥畔响起的那阵炮声。

这个时间点的调整,彻底动摇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叙事逻辑。世界应当铭记,在华夏大地上,那段持续八载的全民抗日征程,是在怎样极端艰难的环境中一步步推进的。

当时的中国,装备落后,几乎没有制空权,物资极度匮乏。但正是这道“血肉长城”,死死拖住了日本陆军的主力。这份坚持,不仅是为自己,也是在为整个世界争取时间。

不妨试想,若不是中国战场以其庞大的战略纵深与持续的抵抗,将日军主力牢牢牵制其中,这支侵略力量极有可能早已调转兵锋、向南进发。一旦如此,整个东南亚的防御体系将被彻底冲垮,就连广袤的印度洋沿岸战局,也必将迎来颠覆性的改变,其历史走向或将与如今我们所知的模样截然不同。正是中国的顽强抵抗,为后来美军在太平洋的步步推进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战略条件。

这份沉甸甸的贡献背后,浸透着三千五百万以上军民的鲜血与生命,那是一段无法磨灭的惨痛牺牲记忆。原子弹的落下或许是战争的终曲,但真正耗尽日本国力的,是中国正面战场与敌后军民长达八年的不屈消耗。

显然,古特雷斯的这番表述,绝非停留在对过往历史的简单回溯。他选择在中国、在上合组织峰会期间说出这番话,本身就释放了强烈的现实信号。

在当前这个多边主义受到挑战,俄乌、巴以冲突不断的世界上,某些大国搞“双重标准”的做法让人忧虑。古特雷斯此举,显然是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一种深刻的联系。

他对中国的认可具有双重维度:既肯定了中国作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与二战核心贡献力量的历史地位,也认同了中国在当下国际舞台上,作为联合国体系的坚定捍卫者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代表的重要角色。事实上,中国与联合国之所以能在这一议题上形成呼应,根源在于双方对国际秩序维护有着高度一致的认知。

本质上,这已然成为一场围绕 “话语主导权” 展开的激烈较量。有网友开玩笑说“联合国终于想起了密码”,这句调侃背后,是长久以来对西方主导历史叙事的一种情绪反弹。

古特雷斯的表态,仿佛一个支点,让中国在二战的全球记忆中,从一个被动的、被书写的对象,开始转变为一个主动的、被倾听的主体。

这番言论直接驳斥了那种将中国抗战视为“边角战场”的论调,将中国的牺牲与奋斗重新放回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主轴”之上。

它也是一次响亮的提醒,警示那些试图篡改历史、美化侵略、在亚太地区制造事端的势力:真实的历史,才是构建未来国际秩序的基石。

这份来自联合国最高级别官员的认可,虽然迟到了太久,但它的到来,意义非凡。它告诉世界,承认中国所流淌的鲜血,就是承认一段不容磨灭的世界历史。

0 阅读:43
月鹿简科

月鹿简科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