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蒙领导人日前北京峰会后,俄气公司与中石油签署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建设备忘录。该管道设计年输气量为500亿立方米,合同期限为30年,总投资约150亿美元。
尽管备忘录已签署,但项目仍面临一些挑战。此前中俄在气价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中方曾要求每千立方米120-130美元,俄方则希望参照“西伯利亚力量1号”的现行标准,即每千立方米265-285美元。据报道,协议明确天然气价格低于俄方向欧洲客户的现行价格。此外,蒙古段建设的成本分担以及后续的融资问题等也有待明确,且俄气公司面临现金储备缩水的问题,2025年6月其现金储备仅470亿元人民币,这导致其股价震荡下跌。项目还面临技术、环保、蒙古政局受西方干扰等潜在障碍。
不过,“西伯利亚力量2号”对中方提升能源安全、俄方能源出口“东转”、蒙方改善财政仍具有重大意义。该项目是中蒙俄地缘战略协同的显性成果,但其背后的定价博弈与经济现实,印证了大国能源合作“政治先行、商业为本”的逻辑。普京的报价策略既想维系俄气利润底线,又试图回应中方对“亚洲溢价”的关切,显露出俄方在能源“东转”中的务实妥协;而中方的定价坚持,既是基于成本控制的理性考量,也是保障长期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后续需将政治共识转化为商业协议,在定价、融资等核心问题上达成互利平衡,才能实现三国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