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考古人员在一处墓穴里发现了一具断头的干尸,几件陪葬品也格外神秘惊悚,如同《盗墓笔记》中描写的蛇母墓木俑! 这具干尸身披铠甲,身形魁梧,虽已历经千年,却依然能看出生前威猛的气势。然而令人心惊的是——这具干尸头颅与躯干被分开安置,脖颈处留有明显的刀砍痕迹,而面容竟依稀可见坚毅不屈的神情。随着墓志铭的出土,这位将军的身份终于被揭开——他竟然是唐初西域高昌国的大将军张雄。 张雄出身于高昌国的权贵之家,自幼习武,熟读兵书,年纪轻轻便展现过人的军事才能。当时的高昌国虽是西域小国,却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夹在大唐与西突厥两大势力之间。张雄作为统军将领,始终致力于维护高昌的独立与稳定。他深知大国博弈中小邦的艰难,因此一方面加强军备防御,另一方面也极力主张与唐朝保持友好往来。在他看来,高昌若能以谦恭而不失尊严的姿态周旋于强权之间,或可保全社稷百姓。 然而世事难料。公元629年,唐太宗决心打通西域,派大将侯君集率军西征。高昌王麹文泰在西突厥的怂恿下,决定联合突厥对抗唐军。张雄得知后力谏反对,他在宫廷之上慷慨陈词:“以卵击石,非智也;背弃盟约,非信也;引狼入室,非勇也!”他清醒地认识到,与大唐为敌必将招致灭顶之灾。可惜麹文泰已被突厥使者蛊惑,反而斥责张雄怯战畏敌。 接下来的战事果然如张雄所料。唐军势如破竹,西突厥援军临阵脱逃,高昌军队节节败退。在国家存亡的最后时刻,张雄毅然披甲上阵,率领亲兵死守都城。据墓志记载,他“身先士卒,血战三日”,最终因寡不敌众,被唐军斩首。时年不过五十有二。 城破之后,唐军清理战场时发现了张雄的遗体。令人意外的是,主帅侯君集竟下令厚葬这位敌将,并命军中医官以西域秘法将遗体制作成干尸,使其容貌得以保存。侯君集感叹道:“虽为敌将,实乃忠勇之士。惜不遇明主,以致于此!”这个细节被郑重记录在张雄的墓志铭中,成为那段历史最动人的注脚。 张雄的故事之所以穿越千年仍打动人心,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悲剧性。他明明预见了国家的命运,却无力改变;他尽忠职守直至战死,却终究未能挽救祖国。更令人唏嘘的是,斩他首级的是唐军,为他收尸、给他尊严的也是唐军。这种复杂的历史情境,让人难以用简单的忠奸善恶来评判其中的人物。#高昌古尸# #火焰山干尸# #阿斯塔那古墓#
"长平之战,廉颇守三年,秦军到底输在哪?"山西高平,长平之战遗址。考古队曾挖出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