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2年,张居正被万历朱翊钧治罪时,其生母李太后,自始至终没有为张居正说过一句

炎左吖吖 2025-09-06 08:43:49

1582年,张居正被万历朱翊钧治罪时,其生母李太后,自始至终没有为张居正说过一句话,之前李太后依靠张居正的恩情,全都被抛之脑后。张居正长子张敬修自缢而死,张家十几口饿死。 七月,大明首辅张居正溘然长逝。 不出半年,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始清算。 曾经权倾朝野、力挽狂澜的“张先生”,被褫夺一切荣衔,家产抄没,子孙或死或囚。 而那位曾倚其为擎天柱、口称“先生”的李太后,却什么都不管! 昔日恩情,尽化飞灰。 张居正的崛起与万历初年的鼎盛息息相关。 隆庆皇帝早逝,留下年仅十岁的太子朱翊钧即位,是为万历。 主少国疑,朝局动荡,幸得李太后信任,内廷大太监冯保支持,张居正以帝师兼内阁首辅之尊,总揽大权,开启了一场旨在挽救大明颓势的深刻变革,史称“万历新政”。 他手握重权,以雷霆手段整肃吏治。 云南黔国公沐朝弼骄横不法,被设计擒拿,李太后之父武清伯李伟借采办军需中饱私囊,导致士兵冻毙,张居正不顾情面,直陈太后,迫使李伟受责。 冯保的侄儿犯法,亦未能幸免。 这些举措,虽暂时压制了权贵气焰,却也深深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他推行“考成法”,严核官员政绩,改革驿传,杜绝官员滥用特权,丈量全国土地,推行“一条鞭法”,将赋役折银征收,简化税制,减轻了百姓负担,也增加了国库收入。 在他主政的十年间,国库渐丰,边防稍固,一度呈现中兴气象。 李太后对他十分倚赖,常教导年幼的万历皇帝要敬重“张先生”。 然而,权力的巅峰亦是深渊的边缘。 张居正为推行改革,不得不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内阁,尤其是他本人手中。 他要求大小官员严格遵守朝仪,强化皇帝权威,但实际决策多出自其手。 万历皇帝虽在龙椅上,却常感掣肘。 张居正对年幼的万历管教极严,读书稍有懈怠便严词训诫,甚至通过李太后施压。 皇帝的起居言行,皆在他掌控之下。 这种严苛的管教,在少年天子心中种下了难以言说的压抑与怨怼。 同时,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太多既得利益者。 庸官、皇亲国戚,早就把他当做眼中钉、肉中刺。 万历十年六月,积劳成疾的张居正病逝。 皇帝辍朝数日,赐予极高哀荣。 然而,表面的哀悼掩盖不住积压已久的怨气。 张居正这棵大树一倒,猢狲尚未散尽。 曾被张居正压制或贬斥的官员纷纷上疏,弹劾生前种种“罪状”。 甚至有人诬其有“不臣之心”。 这些奏疏,正中万历皇帝下怀,此时他压抑多年的不满找到了宣泄口。 于是,一场针对张居正的政治风暴迅速形成。 万历皇帝亲自下旨剥夺张居正生前所有官阶、荣誉和谥号。 更残酷的是,他下令查抄张府。 抄家队伍闯入江陵张宅,掘地三尺,搜寻“赃银”。 尽管最终查抄出的财物远低于传言,但这已足够成为“罪证”。 张居正长子、时任礼部主事的张敬修被严刑拷打,逼问“藏匿”的家产。 这位曾经锦衣玉食的贵公子,在诏狱中受尽折磨。 张家老少数十口被圈禁于空宅,断绝米粮供应。 昔日门庭若市的景象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饥饿的哀嚎与死亡的沉寂。 老人、孩童相继在饥寒交迫中死去,尸体横陈,无人收殓。 消息传入狱中,张敬修悲愤绝望,最终留下血书控诉朝廷不公,自缢身亡。 张居正的次子张嗣修、三子张懋修等或被流放充军,或客死异乡。 在这场惨剧中,最令人心寒的莫过于李太后的态度。 这位曾经视张居正为股肱、多次在危难时刻倚仗其力的太后,此刻却深居慈宁宫,整日捻动佛珠,对宫墙外张家的灭顶之灾置若罔闻。 曾有与张居正交好的老臣冒险入宫求见,希望太后念及旧情,劝皇帝手下留情。 然而,李太后只是闭目诵经,以“皇帝自有圣裁,后宫不得干政”为由回绝。 当张敬修自尽的消息传来,她静默良久,最终只有一声叹息,再无下文。 李太后的沉默,绝非无因。 其一,万历皇帝已然亲政,且对张居正恨意已深。 她若出面维护张家,势必与皇帝产生冲突,动摇母子关系,甚至可能影响自身地位。 其二,张居正生前铁面无私,曾严惩其父李伟贪污军需之事,虽维护了法纪,却也令李太后颜面受损,心中难免存有芥蒂。 其三,现实的原因,她正忙于为其心爱的幼子潞王朱翊镠筹备一场极其奢华的婚礼,耗费巨资。 查抄张居正家产所得,正好可以填补这笔庞大的开销。 而张居正的悲剧,是封建王朝权力逻辑下的必然。 一旦靠山动摇或失去价值,“功高震主”便成了催命符。 而张居正耗尽心血支撑的大明,也在他死后加速滑向深渊,改革成果大多付诸东流,留给后世的,唯有无尽的唏嘘与对“伴君如伴虎”这句古训。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客户端——张居正这样一个能臣最后却被抄家,到底错在了哪里?)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