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险胜胡荷韬失位! 这剧本谁敢信? 太魔幻了,不是吗?前一秒还在中超半程最佳阵容里风光无限,被夸是成都蓉城的“边路铁闸”,后一秒,代表U22国足出战,面对一群大部分是业余球员的东帝汶队,胡荷韬却显得脚下灌铅,多次被对方队长加利一步过掉,防线摇摇欲坠。最终2-1的比分,与其说是胜利,不如说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种断崖式的表现反差,真的只是因为他刚伤愈复出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在成都蓉城,胡荷韬的数据确实亮眼,场均1.8次抢断、3.1次解围,还有1球3助攻。但我们得看清一个事实:他是在一个成熟的战术体系里扮演角色。他的身后有稳固的防线,身前有罗慕洛这样的外援大脑负责组织调度,还有韦世豪这样的爆点吸引火力。胡荷掏更像是一颗运转流畅的机器上的齿轮,任务明确,压力分散。他的数据,很大程度上是体系红利。 可到了国字号,情况完全变了。没有了强力外援当“保姆”,他从辅助变成了主角,需要自己去面对压力,独立解决问题。当东帝汶的球员用最直接、最原始的冲击力扑上来时,技术和意识上的短板就暴露无遗了。这就像一个习惯了用高级计算器解题的学生,突然被要求心算出结果,瞬间手足无措。这不仅仅是胡荷韬一个人的困境,而是我们整个联赛环境的缩影。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中超联赛对外援的过度依赖。我们的本土球员,长期在俱乐部里当配角,习惯了把最难的活儿交给外援。进攻组织靠外援,关键一传靠外援,防守核心也常是外援。久而久之,本土球员在核心决策能力和关键时刻的抗压性上,严重缺乏锻炼。所以,一支全职业球员组成的国青队,打一支半职业球队都如此费劲,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培养的不是能独当一面的战士,而是一群优秀的“僚机”。 胡荷韬赛后那句“有实力与澳大利亚正面对抗”的言论,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心理失衡下的自我打气。当现实与预期产生巨大落差,年轻球员的自信很容易变成一种盲目。这种心态,比技术上的不足更危险。 别再幻想靠一两个“天才”拯救球队了,当联赛无法培养出能独立思考和战斗的球员时,任何胜利都只是侥幸。
蓉城成为中超领头羊本是一件喜事,但俱乐部和一些球迷协会的操作却让人看不懂—1、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