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周末,说个稍微敏感点、但是又直击本质的话题吧。
就是女性在国内进入婚育模式下面,在对方正常(不是穷坑、有建立家庭的能力,不是NPD、性格心态正常)的前提下,在以下两个方面比较幸运的人,过的开心的几率大一些。
这两个方面是性愉悦和生育顺利。
第一,是不是能从纳入式里得到性愉悦。这样相对得到满足感会比较容易,以及能满足自己的人多一些,好挑选。因为这方面有能力的男,比有钱的几率更少,如果这件事情不满意的话,再怎么双方的探索、沟通和协作,就会对对方容易不满意。何况很多人,碍于自尊心,还没有开明到能共同探讨如何让彼此都获得愉悦。
(但是实际上,单纯依靠纳入式性行为,大部分女性难以获得gc。这纯粹是生理结构决定的。)
第二就是生孩子怀孕生育是不是顺利
如果生小孩儿生了第一个小孩儿非常非常费劲,大撕裂伤。或者整个体验太差太痛苦,导致于自己有了创伤后遗症。那以后感情不可能好了,性生活也完了,aka婚姻也完了。
今天看到一个早产儿,中国最小胎龄21周的早产宝宝新闻,早产儿身体健康,现在已经快2岁了,但是父亲一看是早产儿,直接跑路从来没有探望也从来没有支付抚养费。是单亲妈妈24小时抚养。想都知道是怎样的劳累。
如果生孩子不顺、早产或者是怀不上,或者生的很困难,裂的一塌糊涂,那么比较残酷的是,大部分人男的多数情况下不能给什么额外的补偿(包括二方面,情感抚慰与经济方面的支持)。千万不要以为很多人会完全接纳或者是包容,很多人包容不了。
社会层面,常常只展示成为人母和新生命的喜悦,却系统性忽略了生育背后的痛苦、风险和后遗症。
现状就是,大部分男的,他就是普通财力、普通能力,在这方面不太能共情女性,他的收入、情感情怀没有那么多的冗余或者利他,让他把女方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去无限珍惜。大部分人是一种合作共行的爱情——很多婚姻建立在一种功能性的基础上:共同养育健康后代、一起还房贷、抵抗风险。没有非谁不可。
常见的是:只有生的比较顺利,女方自己不累,不怨憎,生出来孩子健康,男的才买单。
当一方(通常是女方)因为生育而暂时或永久地有某方面失能了,比如因为创伤,无法履行情绪价值、保持外貌吸引力、分担经济压力时,或者孩子有点不健康的时候,在功能性婚姻人眼里,这种合作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遇到女的发生这种某方面失能的事,和需要照顾有点不健康孩子的巨大精力消耗面前,要依然保持高度的爱,共情,和利他,并不多见。很多人往往都会觉得是女的运气不好,会觉得别人为什么都行为什么女方不行,所以很难去体恤或者共情。
这是整个社会,对生育风险缺乏认知和教育(单纯认为好像就瓜熟蒂落那么简单,实际风险超级巨大,对女性身体是一场巨大的考验),以及对广大男性在育儿中责任强调不足的后果。但是这个风险和负面的后果都由女性承担了。
过去的人,有道德压力,所以抛妻弃子的事情少。现在没人管。只能起诉。
很多女性怯步于生育,也是因为:好事是理所应当的,坏事自己全担,这买卖谁干?
朋友听到这儿说,家里人有一个亲戚,女性长辈生孩子难产以至于产后抑郁,然后就不想接触孩子了,娘家还是小有家底的,直接跑回娘家去,不怎么管孩子了。后来也和孩子感情不好,长期分居。孩子长大以后去看母亲,母亲还提难产的事情,强调这件事情给了自己很大的阴影。孩子不能理解。
我说这明显是当年没护理好,有了创伤后遗症PTSD。因为是身心的极大创伤,需要有人当时及时生理修复、开导、安慰。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但是以前的人不重视。所以命硬的可能还能够不当回事。 身体弱一点的人搞不好去掉半条命,是真的去掉半条命,耐不住PTSD的就会崩了,
朋友提到的女性长辈,她们无处可去,无人理解,那种痛苦只能转化为对孩子的又爱又恨的复杂情绪或对丈夫的怨憎。自己的孩子都无法共情,老公又怎么可能会共情呢?
今天的女性,在步入婚姻和生育之前,要清晰地看到、提前意识到这些风险,因为这些纯粹就是一种运气。能在这两方面比较愉快,是属于幸运的,但是一旦发生问题,落到谁头上就是谁巨大痛苦(搞不好一辈子)。因此必须提前做好心理和现实准备:
在选择伴侣时,除了性格正常和有经济能力筑巢,更应重点考察对方的软价值——共情能力、责任心和处理压力的能力。在婚前坦诚地讨论关于生育的恐惧、对产后生活的规划、对风险的认知和准备。
同时确保自己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靠谱的朋友和娘家支持。这样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你也有路可退,有地方可去,而不是孤身一人。男性也要充分理解,认知到生育背后的考验、身心的痛苦、风险和后遗症。
本质上并非女性自身的问题,而是整个婚育模式和环境将本应由双方共同承担的风险和成本,极大地倾斜并压在了女性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