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

白翠评历史 2025-09-05 21:37:11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批乌克兰专家到华援建,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科技精英如今都怎么样了? 上个世纪,中国开始了一项“双引工程”,引进的是独联体国家的人才和技术,1991年,我国为此还设立了“友谊奖”,表彰外国专家。 外交部和国防部联合出动,专门到乌克兰与这些专家谈待遇,在当时更是给这些专家开出了月薪500美元的高薪。 据不完全统计,往后的十多年里,一共引进了上万名专家,而我们从乌克兰引进的专家也非常多。 不止是薪酬,中国还考虑到了他们的家人,只要他们肯到中国,中国不仅包吃包住,日常还有专人接送,还为这些专家的子女安排了俄语班和医疗全覆盖。 面对这么优渥的条件,很难不让人心动,很快第一批乌克兰的专家就到了西安,并且住进了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专家村。 怕他们初到中国不适应,中国专门为他们准备了苏联款式的房屋装饰,就连锅碗瓢盆都是进口的。 为什么当时的中国要请乌克兰专家我们知道了,可为什么这些乌克兰专家也肯来中国呢?要知道在当时,中国还是比较落后的。 其实,我们知道如今的乌克兰深陷在战争之中,大批普通民众流离失所,而其国内的参军年龄一降再降降,就连女性都上了战场,十分可怜。 但事实上,在苏联刚刚解体的那段时间里,乌克兰人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苏联解体后,15个被分裂的国家里,乌克兰接手了35%的军工产业,都说军工富国,但是对乌克兰来说却是恰恰相反。 乌克兰作为一个小国,根本一下子消化不了这些军工产业,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下滑,通货膨胀。 当时的乌克兰军转民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工厂跟机构也大量倒闭。 而当时最惨的就是军工产业的科研人员,当时的科研人员月薪骤降,而在当时的高通胀率下,这些钱连一片面包都买不了。一些高级工程师们,甚至直接成了贫困人家。 这些科研人员不得不被迫转行,有做出租车司机的,还有做木匠、卖皮带的,这些在苏联时期手捧铁饭碗的技术人员们,在这个时候却变得一文不值。 而正当这些科研人员空有一身本领,无处施展之际,中国向其抛出了橄榄枝,当时中国正受到西方的封锁,发动机、战斗机都因为技术受限推进不下去。 因此,中国想到了这些乌克兰专家们,便将他们请了过来。 虽然专家到位了,但是中国的情况远比想象中的要严峻,当时中国的发动机,连一个完整的性能曲线图都没有。 乌克兰的专家从图纸教起,从材料到气动布局,再到燃烧室冷却系统,一边讲一边画,慢慢建立起了模型。 瓦良格号从大连买回来后,因为没有技术迟迟没有动工,还是乌克兰专家抵达以后,瓦良格号才真正开始了大改。 专家用了3个月的时间把舰体摸透,并且提出了一套完备的修复方案,在引入了苏联的DN80燃气轮机技术以后,瓦良格号终于动了起来。 而这些乌克兰专家还参加了极地的科考项目,为中国改造出了雪龙号,就这样,从零开始,在这些专家的带领下,中国的科研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 现在最早一批来中国的乌克兰专家都已经70多岁了,早就到了退休的年龄,他们虽然离开了一线,但是中国给出的待遇却是没有缩水。 与乌克兰国内战火纷飞不同的是,这些专家可以拿不错的月退休金,之前分配的房子也都划到了个人名下。 西安的专家村,现在已经变成了老年社区,基础设施齐全,中国为这些专家们安排的妥妥当当。 当时也有不少专家选择回乌克兰养老,中国不仅给提供路费,并且还帮办手续,退休金也是照常发放,而这些专家的子女,很多人都考上了很好的大学,继续在中国的某些领域发光发热。 这些专家伴中国成长,现在来换中国陪他们老去,中国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的付出。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 《揭秘中乌军事合作: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倾囊相授》

0 阅读:1
白翠评历史

白翠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