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曾经毛主席的秘书高智,已是弥留之际,毛主席的孙子毛新宇特意赶来西安看望,高智激动地泪流满面,一直重复地表示:当初不该离开毛主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高智的一生和毛主席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出生在陕西佳县,自幼家境清贫,但勤奋好学,少年时期考入绥德师范,十六岁时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是战争年代,他很快被调到中央机要部门工作,跟随毛主席转战陕北,渡过黄河,最终来到西柏坡,1952年,他被选入中南海,成为毛主席的机要秘书,那一年,他只有二十四岁。 在中南海的十年是他一生最重要的时光,他的办公室紧挨着毛主席的书房,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前一天的文件,分门别类放在主席的案头。 毛主席的作息时间很不规律,经常工作到深夜甚至凌晨,高智常常半夜送文件进去,看到毛主席仍在批阅各地的情况,桌上堆满了资料和烟灰缸。 他在旁边默默记录,有时一写就是十几万字,庐山会议期间,他几乎每天都要整理厚厚一摞发言稿,右手抽筋,只能靠左手帮忙按摩再继续写。 毛主席对身边工作人员很关心,一次高智因为压力大,心情低落,毛主席注意到后还特意安慰过他。 还有一次在武汉东湖边,主席问他会不会游泳,高智摇头,主席便让警卫员安排他学习,这样的细节让高智觉得,毛主席不仅是领袖,更像一位长辈。 转折出现在1962年,那时国家经济困难,中央决定精简机关人员,毛主席和他长谈,问他有什么打算,高智没有犹豫,表示愿意回陕西工作。 他清楚家乡缺少人才,也希望能为地方出力,毛主席叮嘱他,不管去到哪里,都要继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句话高智记在心里,一生都没有忘记。 离开中南海后,他在省委政研室和外事系统工作,后来又参与铁路建设,宝成铁路穿越秦岭群山,他常年奔走在工地,协调建设进度,这份经历让他体会到基层的艰苦,也更加明白毛主席对实际工作的重视。 1965年他获得一次出国交流的机会,需要到北京集合,他没有选择坐飞机,而是坚持乘火车,沿途仔细观察线路,把隧道和路况一一记录下来。 他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只是想回到北京时能把真实情况汇报给毛主席,到达北京后,他直接去了中南海,因为才离开两年多,警卫还认得他,很快就放行。 他等候在值班室,不久被通知可以进去,毛主席正在看报,见到他时放下手中的东西,握住他的手。 两人谈了四十多分钟,话题从陕西铁路到陕北小米,再到延安岁月,那天晚上,他还跟随主席一起参加了活动,高智万万没有想到,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来,那天他正在单位,听到广播里的哀乐,整个人僵在原地,他觉得天都塌了,下班回家后整整喝了一天一夜的酒。 心里反复念叨,主席曾说要回陕北看看,还要沿黄河走一走,可是这个愿望再也没有机会实现,起初他没能获准进京,直到北京来电催促,他才得以成行。 在人民大会堂,他见到毛主席的遗容,压抑多日的悲痛彻底爆发,离开北京前,他把毛主席生前用过的一副麻将交给李敏,认为应该由主席的子女来保存。 此后的岁月里,高智一直无法释怀,他常常觉得自己当年不该离开主席,那种遗憾让他一度沉浸在痛苦中,随着时间推移,他开始用写作来寄托思念。 媒体不断约稿,他写下大量回忆文章,把自己在主席身边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这些文章后来结集出版,成为研究毛主席生活和工作的重要资料,他还整理了书信手迹和合影,力求为后人留下真实的记忆。 退休以后,他在西安安静生活,但对毛主席的怀念从未减少,每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他都会在家中摆上毛主席的照片和几道简单的饭菜,以示纪念。 他的家人说,晚年的高智经常翻看旧照片,反复讲述往日的点滴,那份感情,随着岁月流逝,反而更加深沉。 2016年春天,他因病住院,身体已经非常虚弱,毛新宇得知消息,专程赶到西安看望,高智见到毛主席的孙子,眼泪止不住地流。 他紧紧攥着对方的手,不停重复自己心里最深的遗憾,那一刻,他仿佛把压抑几十年的心事倾诉出来,对他而言,这是一种告别,也是一种慰藉。 高智的一生,是对毛主席深情的守望,也是对家乡和人民真诚的奉献,他没有陪伴主席走到最后,这是他心底最大的痛,但在陕西,他用自己的努力推动了建设,也算是践行了主席当年的嘱托。 西安病房里的泪水,是一位老人对青春岁月的怀念,也是对未竟承诺的叹息,对于认识他的人来说,这样的情感真挚而动人,像一段无法磨灭的历史,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信源:澎湃新闻——毛泽东秘书高智在西安病逝,外调陕西后悔“不该离开毛主席”
2016年,曾经毛主席的秘书高智,已是弥留之际,毛主席的孙子毛新宇特意赶来西安看
如梦菲记
2025-09-04 16:35:36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