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一穷小子考上大学,却交不起学费,找到舅舅借钱,却惨遭拒绝,无奈准备放弃,谁料,乡亲们连夜凑钱供他上学,20年后,他的做法却让乡亲们落泪...... 那是一个雨后的清晨,十六岁的赵明贤背着他那位腿脚残疾的母亲,踏上了通往舅舅家的泥泞山路。 十公里,对于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少年来说并不算短,更何况背上还有一个成年人的重量,但赵明贤没有抱怨,因为他知道,这十公里的路程,承载着一家人对未来的全部希望。 1996年的夏天,赵明贤刚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全家人本该欢天喜地,却因为那3000元的学费陷入了绝望,对于大槐村这个贫困家庭来说,这笔钱简直如同天文数字。 赵父年轻时受了风寒,落下了慢性咳疾,常年需要吃药,干不了重活,家里的农活大多靠赵母和孩子们分担。 赵母虽然腿脚有残疾,却从不向命运低头,每天坐在门口,给村里人缝补衣服,换取几毛钱的收入。 家里四个孩子,大姐和二姐早早嫁人,三哥初中没毕业就去西安打工,只有赵明贤,从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学习天赋。 每天天不亮,赵明贤就起床了。他提着煤油灯,走五公里的山路去上学,无论春夏秋冬,下雨下雪,他从未迟到过一次。 1996年的夏天,当邮递员骑着自行车,把那封红色的录取通知书送到赵家时,全村人都为他们高兴。 然而,喜悦很快被现实浇灭,通知书上那个数字:3000元学费,让这个家庭陷入了绝望。 赵家翻遍了每个角落,勉强凑出了600多块钱,三哥从西安寄回了800元,这是他半年的积蓄,可距离3000元,还差太多太多。 天还没亮,赵明贤就背起了母亲,踏上了前往舅舅家的山路,舅舅家在隔壁村,是方圆十里有名的富户,他开了一家小超市,还盖起了二层小楼,在那个年代,这已经是相当富裕的象征了。 背着母亲走了将近十公里,浑身被汗水浸透的赵明贤终于到了舅舅家,但他们还没踏进那崭新的二层小楼,就被舅妈拦住。 进到客厅,舅舅正坐在那里喝茶,赵母小心翼翼地说明了来意,希望能借一千元帮助赵明贤上大学。 结果却收到了拒绝的回答,赵母强忍着泪水,拉着赵明贤告辞,在回家的山路上,赵明贤感觉背上一阵湿润。他扭头一看,母亲正无声地流泪。 赵明贤的心像被刀割一样疼,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改变这个家的命运。 就在一家人陷入绝望的时候,村支书找上门来了,告诉他们,有解决的办法,第二天一早,村支书就站在村口的大槐树下,扯着嗓子向全村人宣布:赵明贤考上大学了,但家里交不起学费,希望大家能伸出援手。 令人感动的是,这个贫困的小山村,家家户户都慷慨解囊,有的拿出50元、100元,这可能是他们大半年的积蓄,短短半个月,村民们就凑齐了3685元,比需要的学费还多了一些。 赵明贤把每一户帮助过他的村民名字和捐助金额,都一笔一划地记在了一个小本子上,他对着这本子发誓:将来一定要报答乡亲们的恩情。 带着乡亲们的期望,赵明贤踏入了大学校门,大学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奇的,宽敞明亮的教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 但赵明贤没有被这些分心,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他每天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 晚上,当其他同学都休息了,他还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凭借着这种近乎偏执的努力,赵明贤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多次获得奖学金。 大学毕业后,赵明贤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了一家建筑企业,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他踏实肯干,遇到难题就加班加点解决,很快就得到了领导的赏识。 两年后,他开始独立负责项目,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再过几年,他已经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年收入达到了当年那笔学费的几十倍。 事业有成后,赵明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大槐村,把当年村民们资助他的钱,一一归还。 他拿出那个已经泛黄的小本子,按照上面记录的名单,挨家挨户地登门拜访。很多村民都不愿意收回这笔钱,但赵明贤坚持。 不仅如此,他还捐资数百万,为村里修建了水泥路,改善了饮水条件,让村民们的生活有了质的提升。 赵明贤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坚持每年抽出一个月时间回到大槐村,为村里的孩子们免费补课。 在赵明贤的影响下,大槐村的教育氛围越来越浓厚,家长们不再认为"读书无用",而是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十年间,村里的升学率提高了30%,走出了20多名大学生。
太有才了!这学费到手了
【139评论】【25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