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台儿庄战役47岁的陈钟书将军,在一次肉搏战中挑死14个日军后牺牲,记者拍下了这一幕,被战士们用担架拖回遗体的一张照片。 “这世道,好男儿就该带三尺剑,立不世功!”这张照片的背后,是陈钟书将军47年的传奇人生,躺在担架上的他,那双紧握的拳头仍然保持着持枪的姿势,16岁时的入伍誓言,他始终践行着! 1891年,陈钟书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兄妹8人,他排行老二,因此,便早早的辍学养家,16岁那年,他扔下牧鞭投奔滇军。1911年参加重九起义,从一名小小的炊事兵,一路成长为军中闻名的“铁血教官”。 之所以产生这一称谓,主要源于他苛刻又艰苦的训练方式,他时常带领学员们拼练刺刀,为了让手臂更有力,便在枪头挂上一块砖头;为了在战场上跑得更快,便用沙袋绑腿奔跑十几里山地,他认为: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陈钟书主动请缨:“我吃国家饭37年,如今国难当头,岂能安坐后方?”整装出发前,他特意向家人磕头告别,似乎早已做好了视死如归的准备。 台儿庄战役中,他率领的542旅死守阵地五天五夜,当日军发动第六次冲锋时,战士们看见旅长突然扔掉望远镜,操起刺刀跃出战壕,随即,战士们也紧随其后,端着刺刀迎敌,金属碰撞声与呐喊声交织。 虽然,陈钟书将军已年过半百,但杀起敌人来,丝毫不减当年,身形十分矫健,枪起刀落间竟连续挑翻多名日军。谁料,随着日军突然加强攻势,一颗榴弹袭来,碎片穿透眼眶从后脑飞出,面对前来搀扶的士兵,他依然大喊着:“不要管我,杀敌!” 弥留之际,他染血的手仍然保持着持枪姿势。随军记者冒险穿过火线,镜头定格下心碎一幕!四位战士用临时担架抬着将军的遗体后撤,照片中,他的军装被鲜血浸透,头缠的绷带不断渗漏,紧握的双拳仿佛还要冲向战场。 在牺牲前一晚,陈钟书曾留下这样一封家书:“倭寇侵我河山,虐我同胞,吾辈军人当以死报国!”他最终践行了“不打败日本鬼子绝不回家”的誓言,却没能看到滇军后来,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军精锐的胜利。 此外,在将军的日常生活中,他也是一个极为节俭且普通的人,节俭到一身军装打满了补丁,每个月的薪水,总要拿出一大部分接济阵亡战友家属;普通到完全没有任何将军架子,时常和穷人共饮共谈! 这张照片凝固的不仅是英雄最后的容颜,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从放牛娃到铁血将军,他用47年走完忠烈之路,他既是战场上的猛将,又是体恤民众、亲民爱民的“普通人”! 信息来源: 大众日报|《血战台儿庄:兄弟连长诀别五圣堂》 凤凰新闻|《日军对弹药不足的陈钟书部发起冲锋,陈钟书身先士卒与日军展开白刃战》 文|梅林 编辑|南风意史
1938年,桂军189师长俘虏了两名日军。看着日军矮小的身材,师长灵机一动,想到
【1评论】【15点赞】
Axiubolei
致敬!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