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说,他高中时回家要生活费时,他嫂子张秀菊,翻箱倒柜,兜里就几毛钱,嫂子一拍

经略简料 2025-09-03 11:32:28

王传福说,他高中时回家要生活费时,他嫂子张秀菊,翻箱倒柜,兜里就几毛钱,嫂子一拍大腿,做出了一个令小叔子怎么也想不到的事情。 主要信源:(重庆商报——击鼓传福) 很多人都知道巴菲特投了比亚迪18个亿,但鲜有人知,在这笔名震全球的投资之前,比亚迪真正的“种子轮融资”早已完成。 这场融资没有商业计划书,也没有对赌协议,投资方是王传福的嫂子张菊秀,她用自己的全部身家,赌一个农村少年的未来。 这个故事的核心不是商业传奇,而是场以亲情作抵押、信念为杠杆的家族投资。 1966年,王传福诞生于安徽芜湖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 在兄弟姐妹八人里,他排行老七。困苦的家境,恰似一道独特的幕布,就此拉开了他人生旅程的大幕。 十三岁那年,命运突降阴霾,父亲因罹患癌症溘然长逝。 家中原本的顶梁柱轰然崩塌,留下的是无尽的悲戚与生活的重压。两年后,就在他中考当天,母亲也撒手人寰,他成了孤儿。 当陷入绝境之时,挺身而出的是张菊秀——这位年仅18岁便嫁入王家的嫂子。她以柔弱之躯,在困境中撑起一片天。 在王传福多次因贫穷想辍学时,嫂子总会把他拦下,话说得斩钉截铁:“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书,这才是唯一的出路!” 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为了凑够王传福的大学学费,嫂子把自己唯一的嫁妆——一对金耳环和一只银手镯,全部变卖,换来了500块钱。 那几乎是她作为个人,所能动用的全部“硬资产”。 哥哥王传方也没闲着,他早早辍学打工,扛起养家的重担,为了弟弟的学费,他卖掉了家里仅有的、作为生产资料的两头猪,又凑了800块。 这些钱,就是王传福学业的“运营现金流”。 而嫂子提供的,还有超越财务的“增值服务”。 她会动用自己不多的积蓄给王传福买过冬的棉鞋,甚至拆开自己结婚时用的被子,亲手为他缝制棉衣。 这场投资从王传福的求学路,一直延续到他的创业期。 1995年,身为深圳一家公司总经理的王传福毅然决然辞去职务,投身创业征程。 彼时,他的创业之路需250万启动资金。 嫂子二话不说,再次出面,挨家挨户向亲友借钱,帮他完成了比亚迪的“A轮融资”。 从一个中南工业大学的学生,到中科院的研究生,再到电池公司的总经理,最后创办比亚迪。 兄嫂的这场投资,是一场持续多年的“多轮跟投”,展现了惊人的耐心。 2003年,比亚迪已然成为全球第二大电池生产商。 此时,王传福力排众议,以远见卓识与果敢气魄,毅然决然地做出进军汽车制造业这一影响深远的决策。 消息一出,股价大跌,质疑声四起。但就像当年支持他辞职一样,家人再次选择无条件相信。 后来的故事,早已在时光长河中铺陈开来,其走向众人皆知。 那一幕幕情节,似已镌刻于记忆之壁,无需多言,结局自明。 比亚迪F3畅销市场,卓越表现成功吸引了巴菲特的关注。 2022年,比亚迪勇攀高峰,荣登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宝座,且科研实力强劲,手握超9000项专利。 那么,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投资,回报是什么? 王传福没有选择简单的金钱赠予。 他把兄嫂一家接到深圳,买下两栋相邻的别墅,一栋自住,一栋送给哥嫂。这场投资的最高回报,是成为“邻居”。 这种以“陪伴”为形式的终极分红,确保了情感的持续连接。 工作再忙,王传福也常常下班后就去哥嫂家吃饭,这就像一个创始人,在向他最早、最重要的“原始股东”做日常汇报。 他更是在无数公开场合,将兄嫂的付出写进企业的官方叙事。 这份精神层面的回报和公众认可,远超任何物质奖励。 王传福曾感慨万千:“知识可改变命运轨迹,然而亲情却能重塑人生走向。”短短数言,道尽知识与亲情对人生影响之不同。” 这句话,就是对那场非典型投资的最高背书。 它证明了,最坚固的商业帝国,其地基有时并非铺满钞票,而是源于最朴素的信任与牺牲。

0 阅读:155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