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确定北溪管道爆炸嫌疑人,全部都是乌克兰籍,外媒:德国面临尴尬。 根据外媒报道,如今德国已经面临尴尬的局面,因为2022年的北溪管道爆炸案已经有了新的进展。 2022年9月26日,波罗的海深处传来两声沉闷的巨响,震碎了欧洲能源格局的脆弱平衡。瑞典测量站捕捉到的强烈水下爆炸,最终指向了“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的致命泄漏。 当时,这起事件像一团迷雾,笼罩在各方相互指责的喧嚣中,真相仿佛沉入冰冷的海底,遥不可及。然而,近三年后的今天,德国警方的重磅通报,如同一道刺破阴霾的闪电,瞬间照亮了事件的轮廓——所有涉案嫌疑人,竟清一色持有乌克兰护照。 德国司法部门经过缜密调查,终于锁定了这个由七人组成的行动小组。令人唏嘘的是,其中一人据信已在俄乌冲突的硝烟中丧生,而其余六名乌克兰籍嫌疑人,则收到了德国发出的国际逮捕令。 他们并非虚构的幽灵,而是手持真实乌克兰护照的个体,这一细节让事件的复杂性陡然升级。当德国警方发言人平静地念出这些信息时,柏林的政治空气仿佛瞬间凝固。 这不再是模糊的情报指向,而是白纸黑字的司法确认,将一个极其敏感的身份标签,牢牢贴在了这起震动全球的能源基础设施破坏案上。 这份迟来的“答案”,却将德国推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外交旋涡。柏林方面此刻的心情,恐怕比波罗的海的秋水还要复杂。 一方面,作为受害国和主要调查方,德国有责任将真相公之于众,将肇事者绳之以法;另一方面,嫌疑人的国籍身份,像一根精准的刺,扎在了德国与乌克兰本就微妙的关系神经上。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德国一直是乌克兰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提供巨额军事和经济援助,承受着国内能源价格飙升的阵痛。 如今,调查结果却指向了乌克兰公民,这无异于在盟友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难以忽视的尴尬印记。德国政府如何平衡对盟友的承诺与对司法正义的追求,成了一个走钢丝般的难题。 这种尴尬并非没有预兆。德国左翼政党“莎拉·瓦根克内希特联盟”领导人莎拉·瓦根克内希特早已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政治硝烟味。她公开敦促德国外交部,必须要求乌克兰政府就此事给出明确解释,并大声疾呼成立独立的调查委员会,以彻底厘清所有疑点。 她的声音,在德国政坛并非孤例,它折射出一部分民众和政客的深层忧虑:当盟友的行为可能触及国家利益底线时,盲目的支持是否还能持续?这股潜流,正悄然冲击着德国既定的援乌政策框架。 国际社会的反应,则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的立场与期待。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对德国调查的推进表示“满意”,并寄望此案能“彻查到底”。 俄罗斯的满意,与其说是对德国效率的赞赏,不如说是对调查结果可能印证其长期指控的一种微妙回应。 然而,俄罗斯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波利扬斯基随即话锋一转,直指德国“掌握的信息比披露的要多”,呼吁柏林“不要掩盖真相,展现真正的合作”。这番话,像一根悬在半空的探针,暗示着莫斯科认为柏林手中可能还握着更敏感、更不愿示人的牌。 与此同时,在联合国安理会审议“北溪”问题的会议上,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也强调,这起破坏跨国能源基础设施的严重事件,其真相“不应被掩盖”,关乎全球能源安全与稳定。这些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共同构成了一张无形的压力网,笼罩在柏林的决策层之上。 德国的尴尬,还在于它似乎正试图在沉默与行动之间寻找一条狭窄的通道。与丹麦、瑞典在调查中表现出的谨慎甚至“欲语还休”不同,德国此次选择高调公布嫌疑人身份,被一些观察家解读为争取事件话语权的决心。 公布国籍是事实,但动机、幕后指使、资金链条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依然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是乌克兰政府的秘密行动?是某些激进团体的独走? 还是另有他方巧妙利用乌克兰身份嫁祸栽赃?德国的调查,显然尚未触及这些核心谜团。每一步深入,都可能踩到更敏感的地雷。这种“说一半留一半”的状态,反而让外界的好奇心与猜测愈发沸腾。 当柏林的政要们面对媒体闪烁其词时,普通德国民众的感受则更为直接。就在不久前,上万名德国人曾聚集在柏林市中心,高举标语,抗议政府不断向乌克兰运送武器,呼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冲突。“北溪”调查结果的出炉,无疑为这些抗议者提供了新的论据。 波罗的海的爆炸余波,远未平息。德国确认了嫌疑人的乌克兰国籍,这只是一个开始,而非终点。
[微风]确定北溪管道爆炸嫌疑人,全部都是乌克兰籍,外媒:德国面临尴尬。 根据外
士气沉沉
2025-09-03 00:40:07
0
阅读:163
czb186
都是霉国的替死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