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前没有棉被,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宋朝以前还没有棉被,那么人们在大雪纷飞的冬天都是怎么取暖的呢?古代人为了对抗寒冷的天气又想出过哪些办法呢? 现代人在冬天的时候取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以直接用空调或暖气,将屋里的空气变得暖和起来,想要采取更省钱的办法,人们也可以多穿点衣服、多加几床被子。 但对于宋朝以前的人来说,冬天加床被子是一种巨大的奢望。 由于宋朝以前还没有棉被,那时候的人们想要让自己的屋子更暖和一些只能够取碳烧火。比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诗作《卖炭翁》当中就介绍了一个靠卖炭为生的老汉。 在那个年月,炭火是许多王公贵族家庭内部取暖的主要方式。普通人家想要烧炭取暖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但烧炭取暖往往也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因为古代的建筑大多是由木头建造的,长时间烧炭取暖不仅会加剧人们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甚至有可能将整个房子点燃。有时候,一阵风钻进屋中就有可能将炭火吹向建筑的墙壁,进而引发一场巨大的火灾。 在这样的情况下,古人只得不断改进火炉的结构,令炉中的火焰没有那么容易窜出来,同时人们也设置了专门的管道将烧炭所产生的烟尘排到屋外去,保障大家的安全。 除了烧炭之外,一些贵族之家还会在平日里收集大雁、大鹅这种禽鸟的羽毛,然后将这些羽毛缝在衣服穿上取暖。这种方式看似非常滑稽,但这样的方法对于当时的许多人来说已经是最优解了。 毕竟,普通百姓的家里根本没有多少钱可以用来买木炭,但是人们平时为了生活也会去猎杀大雁禽鸟,相比于直接烧炭取暖,用动物羽毛制成保暖墙给自家保温的做法相对而言还是更加公平且实惠的。 再比如,许多人会用类似于后来的“汤婆子”的东西来取暖,这种“汤婆子”有点像现代人们使用的暖水袋。大家只需要将它们放在脚边,就可以让热气由脚到头窜遍全身,从而实现取暖的目的。 当然,除了这种局部取暖的方式之外,后来人们也对冬天睡的床铺进行了改造,这便有了今天人们在北方地区所看到的“火炕”。 直到今天,这种火炕依旧是许多农村地区民众取暖的主要工具,可见,这种工具的确有着很强的实用性。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后来随着农业和纺织技术的发展,中国社会中逐渐出现了棉衣和棉被,但这些东西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依旧是奢侈品。 许多人忙碌一年,都不一定能够挣够自己的口粮,想要额外为自己争取到取暖的物资对于他们来说绝对是难如登天的。 甚至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许多农村地区的民众想要在冬天穿上一件暖和的棉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样的现象才逐渐有了改善,人们在冬天挨饿受冻的事情才彻底成为了历史。 参考资料: 《假如生活在古代:取暖》
宋朝前没有棉被,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宋朝以前还没有棉被,那么人
鲁肃聊历史
2025-09-02 23:21:48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