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三刻,斩首示众”,古代砍头为何都专挑“午时三刻”?看看对应的是几点,你就知

蕊蕊聊过去 2025-09-02 22:31:14

“午时三刻,斩首示众”,古代砍头为何都专挑“午时三刻”?看看对应的是几点,你就知道古人到底有多避讳了! 在古时候的衙门大堂里,两排衙役手持杖木,排列整齐。一名披头散发的犯人身穿囚衣,跪在堂中。坐堂的判官审过罪状,从签筒中抽出一枚令签,扔在堂前,说:“午时三刻,斩首示众!”犯人听了喊冤,磕头求饶。这种场景在古装剧里常见,可为什么偏偏选这个时间行刑?它对应现在几点?古人避讳到什么程度? 说起古代行刑,总绕不开“午时三刻”这个词。它不是随便定的,而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古时候用时辰计时,一天十二时辰,每个时辰两个小时。从子时开始,午时就是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三刻呢,一天一百刻,每刻约十四分钟,所以午时三刻大概是现在上午十一点四十三分左右。这个时间太阳最高,影子最短,古人觉得阳气最旺。 为什么选阳气旺的时候砍头?因为古人相信阴阳平衡。杀人是阴事,犯人死了可能怨气重,变成厉鬼纠缠人。午时三刻阳气足,能压住阴气,让怨魂散掉,不敢作乱。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再说,行刑不光是惩罚,还得震慑老百姓。斩首要在闹市口进行,中午人多,农民回家吃饭,商贩忙活生意,围观者一大堆。血淋淋的场面一瞧,大家心里有数,犯罪代价高,谁还敢乱来?这套办法接地气,维护社会稳定。   历史上,死刑分两种:斩立决和斩监候。斩立决是罪大恶极的,马上执行。判决得层层上报,从地方到刑部,再到皇帝点头,可见慎重。古人不是随便杀人的,得合律法。 还有点人性化考虑。中午是饭点,犯人能吃顿断头饭,饱肚子再上路。阳气盛,人容易犯困,痛苦少点。这虽有迷信味,但显示古人对生命的尊重。 其实,“午时三刻”行刑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流行。那时候行刑常拖到下午五点后,甚至晚上。官员建议提前,皇帝定在午时三刻,确保白天办完,不影响秩序。这成了惯例,流传下来。 不止时间,季节也有讲究。常说“秋后问斩”,因为秋季农闲,百姓多来看,威慑强。秋天万物凋零,合“杀气”。从汉代起,秋冬行刑,唐代固定在某些月份,避免春天万物生长的时节。 这些规矩虽源于古人世界观,现在看有些迷信,但本质是维护正义、保障民生。我们今天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法治下,更注重公平公正。全面依法治国,让司法服务人民,构建和谐社会。    

0 阅读:170

猜你喜欢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