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黄帅平静的离开了人世,没有留下任何话语,而是选择把一切交给时间,可谁又知道,她曾经是一名家喻户晓的“反潮流小英雄”。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个名字几乎无人不晓:黄帅。 她本是一个普通的十二岁女孩,却因为一篇日记卷入了时代的洪流,成为轰动全国的“反潮流小英雄”,也由此改变了自己和整个家庭的命运。 黄帅当时是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学生。 她的语文老师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男教师,教学认真,要求严格。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他要求学生坚持每天写日记。 和大多数同学一样,黄帅常常为日记内容发愁,总得搜肠刮肚地找素材。 1973年9月7日,班上一位调皮男生又一次在课堂上捣乱,老师情绪激动之下说了一句:“我真想拿教鞭敲你的头。” 这句话被黄帅写进了当天的日记,她还加上自己的看法,认为老师这样说不太合适,希望老师能耐心帮助同学,注意言语。 黄帅并非故意挑衅,她只是真诚地希望老师能听到学生的心声。 但是,班主任看到这篇日记后非常不满,认为黄帅是在挑战老师的权威。 随后,老师在全班面前批评了她,并号召同学们与她划清界限。 对于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来说,被集体孤立是难以承受的压力。 那段时间,黄帅上课无法专心,下课也没有人跟她玩耍,晚上常做噩梦,情绪日益低落。 黄帅的父亲是中国科学院的一名研究人员,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 他察觉到女儿的异常,再三询问才了解了真相。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理性地与学校领导沟通,希望为黄帅调换班级,以缓解她的压力。 学校方面口头答应,却迟迟没有行动。黄帅的处境并未改善,她感到越来越无助。 后来她读到《北京少年》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学生因与老师产生矛盾而向报社求助、最终问题得到解决的故事。 受此启发,黄帅决定也给报社写信。 在父亲的支持下,她写了一篇题为《我到底做错了啥》的文章,投给了《北京日报》。 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这封信被《北京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并被其他中央媒体转载。 一夜之间,黄帅成为全国瞩目的“反潮流小英雄”,各地学校纷纷开展“反师道尊严”运动,类似黄帅的事件层出不穷。 可时代浪潮变幻莫测。 1976年,政治风向转变,黄帅从“英雄”变成了被批判的对象。 她在学校受到排挤和欺凌,有人甚至向她吐口水、扔垃圾。 更残酷的是,她的家庭也受到牵连。 父亲被中止科研工作,下放劳动;母亲被送到河南的“五七干校”,接受审查。 十四岁的黄帅和妹妹只能相依为命。 有一次,一个男孩竟然对她说:“你爸爸死了!”两个孩子抱头痛哭。 尽管身处逆境,黄帅并没有放弃学业。 在邻居、同学和部分老师的帮助下,她坚持每天上课,并以全优成绩升入高中。 高考前,她因压力巨大几乎崩溃,父亲鼓励她说:“别忘了你的名字是‘帅’,一定要胜利!” 这个名字是父亲在她出生时取的,当时黄帅险些被认定为死婴,是父亲坚持抢救,才保住她的生命。 父亲希望这个名字能带给她力量和勇气。 黄帅最终考入北京工业大学。在选择志愿时,她全部填写了同一所大学,只为留在北京陪伴尚未平反的父母。 1981年,她写信给领导反映家庭情况,不久后父亲得到平反,恢复了党籍和职务,补发了工资,一家人才终于渡过难关。 大学毕业后,黄帅于1986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进入日本三和综合研究所工作。 她在日本生活了十二年,但始终心系祖国和父母。 1998年,应母校出版社的邀请,她毅然携子回国,照顾年迈的双亲。 回国后的黄帅经常带着儿子看望父母,尽享天伦之乐。 父亲七十大寿时,他幽默地说想要一辆三轮车,载着老伴和外孙去郊游。 黄帅第二天就实现了父亲的心愿。 母亲喜爱足球,黄帅便经常为她买《足球》报。 她还把自己出版的散文集《黄帅心语》读给父亲听,书中记录了她对往事的回忆与感悟。 可惜幸福时光并未持续太久。 黄帅后被确诊罹患癌症。 病重期间,当年那位语文老师前来探望。 两人早已冰释前嫌,黄帅说如果能重来,她只愿做一个平凡普通的人。 老师听后不禁落泪。 2017年12月10日,黄帅因病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她的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时代的冲刷与磨砺,但她始终坚强、善良、感恩。 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记忆,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天津广播——逝者 | “革命小闯将”黄帅辞世 胡耀邦曾关心她和她家人)
2017年,黄帅平静的离开了人世,没有留下任何话语,而是选择把一切交给时间,可谁
尔说娱乐
2025-09-01 13:31:4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