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粮仓 “北大仓”,为何要“退耕还荒”? 1958年,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粮食不够吃,全国人民都饿肚子,北大荒,就是东北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那一大片冷得要命、沼泽遍地的荒地,被当成了“救命稻草”。 那地方冷得邪乎,冬天零下40℃,冻土硬得像石头,沼泽里一脚下去能陷到腰,还有成群的野狼、铺天盖地的蚊虫,一般人根本不敢去。 但那时候,十万复员军人和知识青年,啥也不怕,扛着镐头就去了,他们住在地窨子里,啃着冻得硬邦邦的窝头,用血汗把沼泽变成了良田。 到了20世纪90年代,北大仓厉害啦!一年能产85亿公斤粮食,全国四分之一的商品粮都是这儿产的,真成了“中国饭碗”。 北大仓能高产,全靠黑土地,这黑土可不一般,有机质含量是黄土的10倍,土层有一米厚,就像个“大粮库”,所以大家都叫它“耕地中的大熊猫”。 可半个世纪的高强度种地,把黑土地给“榨干”了:刚开垦的时候,黑土层有一米厚,现在只剩20厘米了,这黑土400年才能长厚1厘米,照这么下去,80年后黑土就彻底没了。 湿地少了60%,森林也没了,一下雨,土就被冲走了,三江平原每年要流失2亿吨表土,相当于每年把一个县的土都冲跑了,丹顶鹤、东方白鹳这些珍稀动物,栖息地越来越少,农药化肥还把河水污染了,连东北的“傻狍子”都很难见到了。 更气人的是,种地越费劲,地越“不争气”,为了多打粮食,农民使劲儿用化肥,结果土越来越硬,肥力越来越差,形成了“越种越穷”的怪圈。 2001年,国家开始搞退耕还林还草,北大仓成了重点,这可不是“一刀切”不种地了,而是“科学减负”:20年下来,900万亩森林又长出来了,50多种动物回来了,三江平原的湿地恢复到开发前的40%,现在春天能看到丹顶鹤在湿地溜达,秋天能闻到稻田和森林混合的香味。 现在不用翻地了,用秸秆盖着土,减少水土流失,还搞有机农业、生态旅游,农民从“种地”变成“种生态”,赚钱的路更宽了。 虽然退了10万公顷地,但通过提高单产,北大仓一年还能产100亿公斤商品粮,粮食总产量波动不到3%,完全能养活人。 我们以前总觉得“征服自然”是本事,现在才知道“敬畏自然”才是聪明,黑土地要4万年才能形成,可毁掉它50年就够了,我们不能一边吃着老祖宗留下的饭,一边把子孙的地给糟蹋了。 北大仓的改变,就像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只要吃饱”到“还要环保”,从“拼命打粮食”到“让地歇歇”,从“跟自然较劲”到“跟自然做朋友”,这不是不要历史了,而是为未来打算。 退耕还荒的北大仓,正在告诉我们:真正的“中国粮仓”,不光要有养活一亿人的本事,更要有让土地“喘口气”的格局,毕竟,绿水青山,才是咱们最值钱的宝贝。
为什么高粱不能成为主粮?一位70多岁的老人告诉我,90%的人不知道不需要打农药的
【86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