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主持人问李菁:“你离开德云社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李菁说了2点,却让郭德纲的粉丝们哑口无言。 郭德纲曾无奈笑着对记者说“原因不是钱就没有原因了”——一“钱”一“非钱”的反差,让这场离开的真相,藏在了比利益更复杂的细节里。 李菁的离开,从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初创时的并肩与后来的分歧,最终酿成的必然选择。 李菁曾是德云社“最拼的元老”之一。大学毕业后,他没选安稳工作,一头扎进相声行业,和郭德纲、张文顺凑出了德云社最初的模样。 那时候的苦,是台下只有四五个人,却要轮流上台演满整场;是快板、单口、对口换着来,哪怕没多少掌声,也得把本事全亮出来。 李菁从不挑活,让捧哏就捧哏,让演小段就演小段,后台里几个人说说笑笑,哪怕在饭店、迪厅临时搭台,也没觉得委屈。 他后来回忆:“那时候心里敞亮,就觉得能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说相声,比什么都强。”可谁也没想到,这份“敞亮”,会随着德云社的红火慢慢消失。 真正让李菁心里“发堵”的,是德云社壮大后的“变味”。 他在节目里吐槽过一个细节:“以前上台前,后台满是笑声,谁有新段子都拿出来琢磨;后来人多了,我上台前,后台反倒空落落的,连个搭话的都没有。 可只要郭老师要表演,后台乌泱泱挤一堆人,好多我都没见过。”这种落差背后,是他作为创始人的“权力失衡”——明明是一起打天下的人,却慢慢成了后台的“局外人”。 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经营理念的分歧。在李菁看来,“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是相声的根,演员得练扎实了才能上台,不然观众喝倒彩,砸的是德云社的招牌。 可郭德纲收徒的思路截然不同:不拘一格,哪怕是“白纸一张”的新人,也愿意带在身边教,还没等练出模样,就推上了台。 他不是没试过沟通。每次聊起“演员基本功”的话题,他都直言“新人得沉下心磨活儿”,可郭德纲始终没改——演得不好,就再招新徒弟,班子越做越大,可“人心浮躁”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李菁看着台上越来越多“没出师就表演”的新人,听着偶尔响起的倒彩,心里的失望一点点攒起来:“我怕我们当初守的‘相声初心’,慢慢就没了。” 这种失望,比“权力失衡”更让他难受——毕竟权力是表面的,可相声的“根”要是没了,再多的人、再大的名气,也不是他想要的样子。 “李鹤彪打人”事件,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那时德云社正陷在舆论漩涡里,混乱中,李菁看着眼前的一切:理念没人听,自己被边缘化,曾经热闹的后台只剩冷清。 他没吵没闹,悄悄做了离开的决定。离开时,他没在媒体面前说过德云社一句坏话,哪怕被问起郭德纲,也只说“他对相声很勤奋、很执着,就是人无完人,经营上确实有瑕疵”。 这份体面,让很多骂他“忘恩负义”的粉丝闭了嘴——原来他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拆台,只是不想再勉强自己留在“不合拍”的地方。 离开德云社后,李菁的日子过得不算“爆红”,却很踏实。 他没丢相声的老本行,偶尔上台表演,还是当年的利落劲儿;同时慢慢拓展赛道,演戏、配音、上综艺,哪怕热度时高时低,他也没抱怨过。 有人问他“后悔吗”,他总笑着说:“人嘛,总得跟着自己的心思走。以前苦日子都过来了,现在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够了。” 他的满足,恰恰印证了当初的选择——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守住“能按自己想法说相声”的自由。 如今再回头看这场“离开”,会发现李菁的两点原因,其实是一回事:对相声初心的坚守,对人情冷暖的坦然。他没像别人那样纠结“谁对谁错”,只是在意识到“走不下去”时,体面地转身。 而郭德纲那句“原因不是钱就没有原因了”,或许没看透他的坚持。 对李菁来说,有些东西,比钱更重要:是一起说相声的初心,是被尊重的体面,是按自己方式活着的自由。 参考信源:《非常静距离》李菁 何云伟
郭德纲真的对不住闫云达了!昨天郭德纲前大徒弟闫云达直播时表示:我为德云社立下了汗
【10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