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外交部的办公室里,几位领导正规劝一位21岁的青年,希望他能来外交部工

历史拾遗者 2025-09-01 01:20:18

1956年,外交部的办公室里,几位领导正规劝一位21岁的青年,希望他能来外交部工作。 厉声教1935年1月7日出生在南京,祖籍浙江杭州,家里是典型的书香门第。先祖厉鹗是清代大诗人,祖父厉良玉是晚清金石书画大家,还创办了西泠印社。父亲厉麟似留学德国,拿了海德堡大学博士,回国当过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长,还搞抗日救亡。母亲唐丽玲是上海钢琴家,精通德奥音乐,曾在浙江大学妇女部任职。这样的家庭背景,让厉声教从小接触文化和国际视野,生活环境相对优越,但也经历了抗日战争的动荡。1937年,全家搬到上海租界区避难,他亲眼看到日军轰炸的痕迹,那时候他才两岁多点。 在上海,厉声教上小学是工部局新闸路小学,六年后考进上海市西中学,成绩一直拔尖,还爱体育,打足球和篮球是学校主力。1949年后,国家形势变化,他适应新环境,继续学习。1952年,他考上南京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在校期间不光学习好,还当大学足球队和篮球队主力,代表南京市参加全国比赛,甚至在校运会上拿男子百米第三名。英语特别棒,自己写英文自传体小说,还翻译祖先厉鹗的诗作。这些经历让他知识面广,身体素质强,为后来外交工作打下基础。 1956年7月,厉声教从南京大学毕业,本来外交部人事司到学校选人,教授们一致推荐他,因为他品学兼优,外语强,分析能力突出。但学校领导有异议,说他不是党员团员,在肃反时对国内外问题看法跟主流不一致,加上父亲和叔伯留学海外,社会关系复杂。这些事厉声教自己不知道,结果被分配到外交学院世界经济教研室当教员,教国际经济课程。他接受安排,很快就到北京上班,备课教英国经济。 外交部很快发现报到的人不是原定人选,那位顶替他的同学是班上党支部书记,被退回云南外事处。确认厉声教在外院后,外交部派人上门。原来,他被指定为条约法律司国际法专家刘泽荣的接班人。刘泽荣是老专家,需要年轻人继承。第一次邀请时,厉声教提出先见刘泽荣谈谈,但刘泽荣外出,没见成。他坚持不见人不决定。第二次,领导们齐上阵,态度温和,讲外交部重视人才,读他的成绩单,赞外语和思维。但刘泽荣又不在,他还是要求见面。 第三次,厉声教见到刘泽荣。刘泽荣中等身材,温和敦厚,讲解领土是国家主权空间,关系核心利益。厉声教听后决定加入外交部。1956年11月,他进入条约委员会,从事领土边界事务研究,成为刘泽荣唯一弟子。1958年,委员会改名条约法律司,他继续工作,埋头研究历史地图和法律文本。 1960年,厉声教写《波兰领土变迁》报告,研究德波边界寇松线问题,获中央领导重视,在外交系统引起反响。周恩来总理审阅,肯定分析深度,两次接见他。他在会上讲寇松线,专家认可。这报告帮国家理解边界历史,为谈判提供依据。 厉声教深度参与中缅边界谈判。那是新中国第一个和平解决边界问题。1960年,周恩来和缅甸总理吴努签条约,他负责调研和起草,处理实地勘测和界碑位置,确保协议公平,促进两国关系稳定。 在中印边界谈判中,厉声教提供法理支撑。东段争议大,涉及9万多平方公里。他整理历史档案,论证主权归属,反对英国炮制的麦克马洪线。谈判中,他逐点分析,帮助中方立场坚定。尽管冲突发生,中国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建议,他的工作为维护边疆贡献力量。 在中朝边界会谈,厉声教协助起草协议,勘界时记录地形,确保条款准确。中苏边界事务类似,他参与解决大陆纠纷和岛屿矛盾,标绘国家地图国界线。这些努力为周边外交奠基,避免冲突升级。 1972年后,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厉声教任代表团顾问,参加海底委员会和海洋法会议,长达十年。他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主要起草者和定稿人,还贡献英文版本。1973年,他建议周恩来领海宽度定12海里,而非200海里,获肯定。这影响中国签公约,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 厉声教还任联合国大会顾问,在辩论中陈述中国海洋立场。公约制定中,他推动条款公平,解决南海分歧时,他的遗产成重要参考。地位仅次于《联合国宪章》,他的作用不可忽视。 1986年,厉声教到巴巴多斯使馆任参赞,1987年任代理大使,建交十周年时,推动两国合作,签文件,促进交流。之后,任多伦多副总领事,处理侨务,批护照,保护华人权益,获社区敬重。 退休后,厉声教继续研究边界海洋,出版专著,兼任教授,培养人才。他甘为人梯,提携青年,在高校和智库讲课,分享经验。晚年整理外交日记,未发表材料多,记录历史细节。 厉声教一生低调,专家型外交家,为条法事业做幕后工作。2017年8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那年入选逝世国家脊梁名单。2025年是他九十诞辰,他的贡献在国际舞台长存。

0 阅读:0
历史拾遗者

历史拾遗者

挖掘被遗忘的历史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