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格局中,中国与亚美尼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决定,进一步体现了中国 “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少少的” 战略智慧。这种智慧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扎根于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实践,在中亚军数十年的交往中结出了累累硕果。
自 1992 年建交以来,中国从未将亚美尼亚视为单纯的 “合作对象”,而是以 “朋友” 的姿态推进双方关系。在经贸领域,双方没有设置壁垒,而是搭建起互通有无的桥梁。2024 年,两国贸易额突破 28 亿美元,同比增长 34% 的背后,是小米、格力等中国品牌走进亚美尼亚的大街小巷,为当地民众提供高性价比的家电产品;也是亚美尼亚的白兰地、干果通过进博会等平台,成为中国消费者餐桌上的新选择。这种双向奔赴的合作,没有谁依附谁的不平等,只有各取所需的实惠,让两国在经济层面形成了 “一荣俱荣” 的紧密联系。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同样如此,中方企业承建的北南公路标段,解决了亚美尼亚南北交通不畅的难题,让当地货物运输效率提升 40%;正在推进的光伏电站项目,则为这个能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提供了清洁电力,每年可减少碳排放近 20 万吨。这些项目不是中国的 “施舍”,而是基于亚美尼亚实际需求的精准合作,每一项成果都在夯实两国友好的民意基础。人文交流更是让友谊深入人心,“布留索夫” 国立大学孔子学院 5000 多名学员中,有不少人毕业后进入中资企业工作,或是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志愿者,他们用亲身经历证明,中国不是遥远的 “东方大国”,而是值得信赖的朋友。
将这种合作模式放大到全球视野,就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国外交智慧的底色。中国从不搞 “阵营对抗”,而是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不同大小、不同制度的国家交朋友。同马尔代夫提升双边关系定位,是为了帮助这个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生存危机;与塞尔维亚构建命运共同体,是在尊重其主权的前提下,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合作支持;推动 “一带一路” 倡议,更是让 150 多个国家和 30 多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通过公路、铁路、港口等项目,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近 70 个国家加入 “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便是对这种 “朋友遍天下” 理念的最好认可 —— 中国从不强迫他国选边站,而是用实实在在的合作,让更多国家愿意与中国同行。
反观美国,其外交行径却走上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为了维护自身霸权,美国习惯用 “要么选我,要么是敌” 的逻辑处理国际关系,动辄对他国施加压力,四处树敌。经济上,它滥用美元霸权,冻结阿富汗央行 95 亿美元资产,让本就贫困的阿富汗雪上加霜,民众连基本的粮食和药品都难以保障;将伊朗踢出 SWIFT 系统,导致伊朗外贸受阻,货币贬值超 60%,普通民众生活成本大幅上升。军事上,它以 “民主”“反恐” 为借口发动战争,2001 年以来,伊拉克、叙利亚等国的战火造成超 90 万人死亡,3700 万难民流离失所,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科技领域,它为了遏制中国发展,将华为、中兴等 1000 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清单,试图切断这些企业的供应链,这种 “技术霸权” 不仅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利益,也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冲击。美国的这些做法,看似巩固了其 “霸主地位”,实则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心生不满:巴西、印度等国推动本币结算,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欧盟多国拒绝跟随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加征关税,这些迹象都表明,美国的 “树敌策略” 正在失去市场。
中国与亚美尼亚的战略伙伴关系,不过是中国 “广结善缘” 外交实践的一个缩影。这种 “朋友多多、敌人少少” 的智慧,不是为了追求表面的 “人缘”,而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当美国还在为维护霸权四处施压时,中国早已用合作赢得了人心。未来,随着更多国家感受到中国外交的诚意与实惠,中国的 “朋友圈” 必将不断扩大,而这种以友为邻的理念,也将为动荡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与发展的力量。中国与人为善的外交智慧与美国四处树敌的风格,有哪些优势?的追问,来智搜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