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学历史的时候,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中有一条,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诚不我欺也! 满清确实把曾经识字率极高的汉族整成了文盲民族。南宋福建省城福州人口57万人,参加乡试的就有2万(2021年福州城区人口300余万,高考考生也只有3万),知府程知孟就称“城里人家半读书”。 而建宁府(南平)参加乡试者也超过1万人,致堂先生胡寅说到家长建宁“土狭人贫,读且耕者,十家而五六”。 清朝学部召开全国教育会议并成立中央教育会,主要是为了研究解决制约宪政进程中的重大教育事宜。与预备立宪相适应,1908年以后普及教育成为学部兴学大业的重心,同时也是兴学的难点。 在清廷筹备立宪的日程表上,原定于1916年必须使全国识字率达到总人口的5%,以此为实行宪政的国民程度基础。这一设想虽已家喻户晓,但据1909年学部的第三次教育统计,当年全国在校学生数不过100多万, 加上各省简易识字学塾和私塾的学生,以及原科举制下受过旧学教育的人口,粗通文墨者总数仅约300万左右。不到全国4亿人口的1%。 左松涛《后科举时代基层社会文教之显与隐(1905—1927)》:以江西金溪县为例,从清初到清中朝,参与童试人数明显呈下降趋势。最初应试人数在4000人以上,雍正朝时减为2000人,乾隆朝时已不到2000人,到嘉庆朝时“则千三四百人耳”,在道光朝“减至六七百人”。 实际上太平天国是被洋人和清政府联合整死的,就因为不卖国废条约,洋人不但封锁太平天国贸易,还亲自下场组建洋枪队帮清政府作战,真靠清政府自己估计早被打到北京了… 有幸去过北京城,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下感慨万千,感谢1840年以来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浴血奋战乃至于牺牲的所有英雄们,你们永垂不朽! 我最佩服的就是毛主席,把溥仪改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直接击碎了那帮满清遗少的春秋大梦。

江渐月
清朝的识字率没有那么不堪。
求道
1. 关键错误:数据混淆与史实失真 - 南宋福州“57万人口、2万乡试考生”无可靠史料支撑:南宋福州总人口(含属县)约百万级,府城人口远不足57万;古代乡试是省级考试(福建乡试),并非仅福州府城考生,且南宋乡试录取率极低(通常千人取一),2万考生对应录取仅数十人,与“城里人家半读书”的描述逻辑矛盾,大概率是对史料的误读或夸大。 - 古今考试不可比:南宋乡试是科举选拔的中间环节(需先通过县试、府试成为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生是经过多层筛选的精英群体;现代高考是全民性升学考试,覆盖所有适龄高中生,两者的“考生基数”“参与门槛”完全不同,直接对比人数毫无意义。 - 清朝并未“把汉族整成文盲”:清朝科举制度延续明制,甚至扩大录取规模(如增设恩科、扩大乡试中额),民间私塾、书院遍布(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在清代持续兴盛),乾隆朝还组织编纂《四库全书》,虽有文字狱压制思想,但并未阻碍基础教育普及——晚清识字率约10%-20%,与南宋(古代整体识字率普遍在5%-15%)相比并未下降,所谓“整成文盲民族”是不符合史实的极端化表述。
追逐
应为太平天国正名,现在网上满清余孽疯狂污蔑太平天国。
求道
2. 评价: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话术 - 核心问题:通过“虚构/夸大古代数据+错位对比现代数据+片面归因”,制造“清朝摧残汉族文化”的虚假叙事,忽视古代与现代的社会结构、教育体系、人口基数差异,也无视清朝对科举制度、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 客观史实:古代“识字率”的核心是“士大夫阶层识字”,普通百姓(农民、手工业者)识字率始终极低,南宋“城里人家半读书”仅指士绅阶层,并非全民识字;清朝对汉族文化的态度是“接纳+整合”(如尊孔崇儒、科举取士),文字狱是思想控制,而非摧毁教育,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这类说法本质是借虚假数据发泄历史情绪,而非基于史料的客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