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油门,把师德建设的动静踩到了最大。 老家枣庄最近的阵仗,又是宣誓又是培训,红头文件满天飞,搞得跟要上市敲钟一样。说白了,就是想把老师们重新塞回“为人师表”的模子里。 出发点当然是好的,把外聘老师都拉进来建监督网,制度设计得跟铁桶似的,谁看了不说一句“下了血本”。 但这事儿,越琢磨越不是滋味。 我们小时候,老师的“师德”是个什么玩意儿?是王老师大冬天用自己冰冷的手,给我们这些农村娃捂冻疮;是李老师半夜十二点还在办公室改卷子,那盏破台灯比我家灯泡都亮;是那个自己工资就几百块,还掏钱给班里最穷的学生垫学费的倔老头。 他们压根没背过什么“职业准则”,更没在闪光灯底下扯着嗓子宣誓。 可“师德”这俩字,早就焊在他们骨头里了。 现在呢?“不能体罚学生”“不能有偿补课”……这些本该是职业的底裤,居然需要反复印成A4纸,贴在墙上,天天提醒。这本身就是个天大的笑话,不是吗? 当一个群体的道德需要靠KPI来考核,靠文件来约束时,说明根上已经烂了。 我不是说这些培训没用,我是想问,为什么曾经刻在心里的东西,现在非得大张旗鼓地往脸上刷漆?或许,问题压根就不全在老师身上。当整个社会都掉进了用指标衡量一切的钱眼里,老师们也得忙着填表、迎检、评比,哪还有闲工夫安安静静地去爱一个孩子? 真正的师德,从来不是宣誓宣出来的,是人心换人心,是尊重和体面喂出来的。 夕阳下,那个骑着二八大杠、车筐里放着一摞作业本的身影早已远去。 别让那盏曾经照亮无数人童年的灯,最后只剩下一个冰冷的灯座和一纸接线说明书。
捏碎鸡蛋后续:知情人曝更多猛料,工作单位被扒,一家都不是善茬 谁能想到,8
【371评论】【9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