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下午,韩国总统秘书室长姜勋植正式确认了消息,韩国事前就知道了金委员长将会访华出席9·3的消息。这个信号就很有意思了,可以直接引出两个问题:一是中方是否有意撮合朝韩之间的会面?二是李在明为什么在明知金出席的情况下,错过了这一次会面的机会呢? 当韩国总统秘书室长姜勋植在8月28日下午对外确认,“韩国早已知晓金正恩将访华出席9·3纪念活动”。 这一表态引发的震动远超多数人的预料。 不是因为金委员长出席这一多边场合本身多罕见,而是因为在事前知情的背景下,李在明却选择了缺席。 这一前后不一的态度,瞬间将多国目光聚焦在了“为什么”。 有人说这只是外交节奏的安排,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事不对劲。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纪念活动。 9月3日,中国将举行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更是朝鲜半岛光复80周年。 金正恩确认亲自出席,意味重大。 这是他自疫情以来罕见现身国际多边舞台的动作。 也是自美朝、朝韩对话陷入停滞后,朝鲜最高领导人对外释放的最大信号之一。 而李在明却在这个关头选择了远赴美日,甚至在美方场合称朝鲜是“又穷又横的邻居”。 这番话让朝中社立刻开火,朝韩关系瞬间跌入言语与政治对抗的深谷。 问题的关键不是李在明去了哪里,而是他没来这里。 首尔政府清楚地知道北京的安排,也在7月初就收到了中方邀请。 8月20日前后,特使团团长禹元植才正式接受邀请,并带着李在明的亲笔信赴京。 但那封信,却未能掩盖住一个事实:这扇门原本是敞开的,结果被他自己关上了。 中方的意图并不难解读。 多边场合、非正式接触、历史纪念,这些都是北京惯常操作的外交布局。 在六方会谈、三方会谈早已沉寂的背景下。 利用“9·3”纪念活动撮合朝韩对话,无疑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尝试。 尤其是在当前美朝接触冻结、朝韩互信几近崩塌的节点上。 中方若能促成领导人级别的“偶遇”,哪怕只是眼神交换,也足以在半岛问题上重新占据话语权。 但李在明显然不想配合。他担忧的,不是会面本身,而是这场会面之后的“归属权”。 在特朗普政府回归后,美方对朝政策尚未明朗。 李在明若在北京与金正恩碰面,功劳会被中国拿走,压力则会由韩国承担。 而特朗普要的,恰恰是“功”。换句话说,李在明不敢抢这个“首功”,也抢不起。 他心里清楚,哪怕只是一次边角会面,也可能在国内引发轩然大波。 韩国保守派对朝政策一向强硬,甚至已经开始质疑其政府的“亲朝倾向”。 民调也摆在那儿,58%的受访者认为在朝鲜未展示弃核意愿前,不应有任何高层接触。 李在明若贸然与金正恩互动,极有可能被贴上“默认朝鲜核地位”的标签。 这种舆论风向,一旦发酵,不仅将冲击其总统职位,更可能彻底摧毁他推动“南北和解”的外交路线。 这不是他第一次犹豫了。 就任以来,李在明明明曾拆除对朝扩音广播,试图释放缓和信号,结果换来的是朝方的冷嘲热讽。 尤其是8月25日,他在华盛顿公开羞辱朝鲜后,朝中社火力全开。 斥其为“伪善者”“政治穷鬼”,还称“韩国不是朝鲜的外交对象”。 这些回击,几乎将朝韩对话的可能性撕成了碎片。 更微妙的是时间的重叠。8月23日到24日,李在明在日本访问。 8月25日,他飞赴美国,与特朗普会面。 就在同一天,他在美国口出“又穷又横”的讽刺言论。 与此同时,朝鲜却在为赴中做准备。 而8月24日,正值中韩建交33周年,韩国特使团低调抵达北京。 两个方向,两种姿态,外交的对比一目了然。 北京当然看在眼里。王毅外长与韩方特使会面时,话里话外都在强调“恪守初心”、“尊重历史”、“妥处敏感问题”。 这不仅是对“一个中国”立场的重申,也是在提醒首尔: 合作的基础,从来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行动上的一致。 可惜的是,李在明的“动作”是在另一端。 这也难怪北京迟迟未就李在明缺席作出官方评价。不是不重视,而是在观望。 毕竟,“萨德”事件的记忆犹新,一次“示好”背后若藏着“反复”,那还不如不来。 而那封亲笔信,也许更多是一次外交上的“补课”。 试图安抚中方的同时,也为自己保留回旋余地。 李在明不是文在寅。 后者在2018年顶着国内外压力三度与金正恩握手,甚至登上了白头山,留下了南北关系的高光时刻。 而如今的李在明,面对的是更复杂的局势、更保守的舆论和更焦躁的盟友。 他想动,却动不了。他想见,却不敢见。 他不是不懂历史的分量,而是在权衡中被现实绑住了手脚。
8月28日下午,韩国总统秘书室长姜勋植正式确认了消息,韩国事前就知道了金委员长将
动漫猫声控
2025-08-29 23:44:50
0
阅读: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