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的角度评价一下iOS26的设计。 直接说结论,LiquidGlass下的

刘表聊汽车啦 2025-08-29 17:23:25

以我的角度评价一下iOS 26的设计。

 

直接说结论,Liquid Glass下的iOS 26质感无疑是比iOS 18更强、更明显的,但我不认为这一定是好事,因为它会增加对手机硬件的压力,对于老设备来说,并不友好。并且过多的毛玻璃和突出边缘立体的高亮元素,也会影响文字阅读。这是一套质感很好的系统,但我不认为iOS 26这套设计一定比iOS 18优秀。

 

哦对了,锁屏时钟可自定义除外,我还蛮喜欢它的,看时间巨方便。

 

1、圆

 

现在网上普遍都说Liquid Glass的风格其实是对visionOS风格的延续,大量的圆形图标、圆滑的边缘,除了适合Vision Pro的硬件形态外,也都让系统看起来更加更加“灵动”,更加““Liquid”,人眼对于圆形物品的接受程度也高。

基于形状心理学,圆形相比于有角的矩形更柔软和温和,因此圆形、圆角的图标更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人在操作系统时的心理状态。

这也不是苹果第一次在系统上大量使用有关“圆”的图标,WatchOS就充满了大量的“圆”素,APP菜单、健身圆环、各项功能的图标等等。如果你手上有Apple Watch,可以看看圆的图标是不是蛮顺眼的。

 

2、  光效和动效

 

“圆”是Liquid Glass的一种表达方式,这能让这些图标“灵动”起来,还需要光效和动效的加持:

比如通过光效勾勒出图标和底部的层次感;

比如联动手机陀螺仪来改变图标边缘光效在不同角度下的变化;

比如能够“浮出”桌面一样的APP、二级菜单......

这些让图标和界面看起来都更有质感细节,都充分展示出苹果对操作系统抠细节的追求。

 

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Liquid Glass的动效和光效对于硬件渲染能力要求显然是更高的,因为几乎每个页面它都涉及到模糊效果渲染,尽管像iPhone SE3这类老机型都能运行,但我们也不能忽视iOS 26在光效和动效的资源占用:

模糊和玻璃纹理,通过多层次的模糊渲染和实时反射贴图呈现;

动态响应,基于加速传感器和光照数据,控制图标高光反射亮度,模拟镜面质感;

手感反馈,视觉上做到界面漂浮,并且振动传感同步,模拟触控振动的效果等等。

所以,能够让系统真正模拟出玻璃、镜面的交互感,不免需要更强的硬件支持,我分别用iPhone 15 Pro Max和16 Pro Max对比,显然老设备的连贯操作的动效渲染比后者吃力,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掉帧和不跟手,当然,这跟这套系统还是公测版的状态有关系。

 

这套系统目前还是公测版本,最后一次更新是7-8月期间,这已经很接近正式版了,不过仍有一些我个人认为的“槽点”。

在通知堆叠状态下,玻璃之间只有边缘能区分出玻璃块,但底部的模糊几乎一致,缺少层次感;勾勒图标边缘的光线很多,当然大量同类图标出现的时候,就会显得很廉价,很辣眼;无论是官方还是第三方APP,在模糊玻璃上的文字显示比iOS18状态差,容易眼花,增加了文字阅读的障碍,这得需要苹果拉通开发者在正式版铺出去之前尽快适配。

 

不知道苹果有没有关注到这些问题,希望他们在这两个月里能完善好。

 

3、  我对Liquid Glass的一些另类看法

 

讲真,于我而言,Liquid Glass这套设计从苹果在WWDC展示那一刻开始,我就觉得这套系统还蛮有“怀旧核”的感觉。

苹果的OS从去除拟物感的扁平化又回到“拟物质感”风格,不仅让我想到当年iPhone 5C和iOS7那套五颜六色的设计,更让我想到了千禧年那股“Y2K美学”潮流下人们对电子产品审美的改变,由于我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所以现在看回Liquid Glass的各种圆和鲜艳图标,就会想起我小学接触电子产品的那种感觉,非常强烈。

我在我的自媒体上多次提过iMac G3、Macbook这些在千禧年间诞生的产品,可见我对那个时代的印象是多深刻,Liquid Glass现在给我就是那种感觉,电子产品的现代、复古、概念交织融合在一起。

 

然而,尽管我对iOS26的评价还挺高,可我不希望其他手机厂商直接照葫芦画瓢搬过去,iOS的设计是好,但不是必然最好的哪个。

Liquid Glass对光效和动效都需要硬件依赖,软件和硬件之间联动的需求更大,其他手机机型多配置杂,一旦为了机型兼容处理不好,整个效果就会拉跨和廉价,负面问题必然会发生。

其次,iOS你可以说它设计高端、有设计感,但真不算是最好看的,尤其是iOS 26这套Liquid Glass暂时还没大量推出,大众的接受程度还是个问号。创新应该是不同方向的创新,而不是延续谁的基调去创新。

0 阅读:3
刘表聊汽车啦

刘表聊汽车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