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中国多年不打仗了,但是10年或5年搞一次大阅兵展现中国的军事威力,提高了

淙淙谈历史故事 2025-08-29 16:20:32

胡锡进:中国多年不打仗了,但是10年或5年搞一次大阅兵展现中国的军事威力,提高了解放军战略威慑的水平和可信度。我们把节省下的大量资源用于和平建设,这是不怒自威最好的循环。 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阅兵活动就成了展示军事实力的重要方式,从1949年开国大典开始,到1959年连续举行了11次,每年国庆都搞一次,主要在天安门广场,受阅部队包括步兵、坦克和空军,强调部队的整齐和装备更新。那时候阅兵频率高,目的是巩固新生政权,振奋人心。1960年后,间隔拉长了,主要是为了节约资源,把精力放到经济建设上。 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展示了导弹和新型坦克,体现了国防现代化的起步。1999年国庆50周年,引入更多高科技装备,比如隐身战机和远程导弹,突出信息化作战能力。2009年国庆60周年,进一步展示洲际导弹和无人机,反映军队转型。2015年9月3日,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第一次非国庆阅兵,抽组抗战英雄部队,强调历史记忆和和平意愿。2019年国庆70周年,规模更大,武器全部国产现役,覆盖陆海空和火箭军。 202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继续这个传统,从15个省份抽组民兵,覆盖抗日根据地,展示无人智能、水下作战和高超声速等新力量。阅兵间隔一般10年左右,有时5年,目的是通过展示先进装备,提高战略威慑水平,避免实际冲突。比起打仗,阅兵成本低得多,能检验部队,凝聚民众,还向国外传递信号。其他国家的情报部门会仔细分析这些装备,评估中国国防水平,从而减少误判。 历史教训也推动这种做法,清末北洋水师装备先进,但管理问题导致甲午战败。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军队腐败,没能抵御外侵。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抗美援朝和边境自卫反击,证明了军队能力,但始终坚持不轻易开战。改革开放后,优先谈判解决边界问题,比如与越南、印度,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维护利益。南海争端也倡导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阅兵就是一种非战争方式的国防投资,把节省的资源用于基础设施和民生,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形成良性循环。

0 阅读:504

评论列表

黄真人

黄真人

2
2025-08-30 10:14

不战而屈人之兵

淙淙谈历史故事

淙淙谈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