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吕雉曾给戚夫人两条活路,可惜全被这蠢女人自己堵死了。 吕雉跟着刘邦,受过很

吴术轩说 2025-08-29 09:28:47

其实吕雉曾给戚夫人两条活路,可惜全被这蠢女人自己堵死了。

吕雉跟着刘邦,受过很多苦,包括被项羽抓走当人质。好不容易熬到刘邦坐了江山,她的儿子刘盈被立为太子,她也成了皇后。但是,她心中一直有一根深深扎下的刺:那就是年轻貌美、能歌善舞、深受刘邦宠爱的戚夫人。

刘邦晚年一度被戚夫人说动,想废掉吕雉的儿子、性格偏软弱的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戚夫人生的、性格更像刘邦的刘如意为太子!刘邦的这个念头把吕雉吓得不轻。如果换了人,等刘邦一死,身为废太子母亲的吕雉和废太子刘盈会是什么下场?

吕雉心思缜密,也有手段,联合了朝中元老张良等人,请来刘邦敬重的“商山四皓”辅助刘盈,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位置。但“废长立幼未遂”这件事,在吕雉心里埋下了刻骨的恐惧和怨恨。

刘邦一咽气,吕雉最恨的目标,自然就是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刘如意。 刘如意当时才十来岁,他被封为赵王,但还没有去自己的封地。对吕雉来说,刘如意活着,就是个隐患;戚夫人活着,只要有机会,就可能是煽风点火的主谋。所以,吕雉最初的目标非常明确:必须解除这个威胁。

吕雉没有二话不说就立刻杀人。她其实给了戚夫人母子好几次保命的机会。

第一个“活路”的门缝:远赴封地,老实待着。 刘邦刚死那会儿,事情千头万绪,吕雉忙着稳定局面。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让封了王的皇子们立刻离开京城长安,去到各自的封国,其中就包括当时的赵王刘如意。 表面上看,这是一道正常的行政命令,刘盈即位了,王爷们回自己地盘去。但这里面的潜台词非常清楚:让刘如意和长安远远分开。 只要戚夫人认清了现实,不哭不闹不惹事,规规矩矩护送儿子去赵国,从此母子安分守己地在封地里过日子,不同京城来往,更不表露任何一点野心,那吕雉就没有充足的理由对这对母子赶尽杀绝。 可戚夫人是怎么做的呢? 她整日以泪洗面,惶恐不安。她不情愿让年幼的儿子远离自己一个人去赵国(按规定,母亲不能跟随儿子去封国)。她或许还抱有最后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许仅仅是因为害怕分离而昏了头。她开始不顾一切地哀求、哭泣,甚至试图制造一种“吕雉逼迫她们母子骨肉分离”的哀怨氛围。 她甚至托人想联系朝中一些可能有同情心的大臣周昌(当初刘邦想废太子时唯一敢出来劝谏的老臣)说情,希望儿子能留在长安。这些行为,在吕雉看来,就是在显示自己“不甘心”,是在试图拉拢人心。 戚夫人越是哭闹、越是不肯让儿子走,越是证明她对留在京城有心结。这让吕雉觉得她们母子“不老实”。结果就是,刘如意暂时被吕雉强行留在长安不放走了!这等于自己把自己锁进了牢笼,把求生的机会换成了催命符。

第二个“活路”的机会:放低姿态,隐忍求生。  儿子被强行扣在长安,戚夫人自己被吕雉下令囚禁在永巷。吕雉还下令给她穿上粗糙的囚衣,剃光头发,让她干舂米的粗活。这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但这仍然是一道“活路”! 吕雉这么做,一方面是要泄愤;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考验和威慑。 她要看看戚夫人在这种境地下会不会屈服、认命、放弃。如果戚夫人能忍下这份屈辱,像很多历史上失势的嫔妃那样,默不作声地承受磨难,表现出彻底没有反抗意志的状态,用时间来熬,熬到吕雉的怒火平息或者注意力转移,等过个几年十几年,或许有那么一丝机会会被遗忘在角落。 但很可惜,戚夫人再一次选错了方向。 她一边舂米,一边控制不住地哼唱着自己编写的悲歌:“儿子是诸侯王,母亲是受刑的囚徒!天天从早舂米不停到晚上,常常与死神相伴!儿啊,相隔三千里啊,该让谁来告诉你母亲的消息?” (原句: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这首歌透露出一个危险的信号——她还在想着自己的儿子是赵王!她还想着如何能让儿子知道母亲的苦!这等于是在暗示和提醒所有人:只要刘如意还在,她就有可能借助儿子的名分。这彻底点燃了吕雉心中那桶最烈的火油。 吕雉听完这首歌勃然大怒:“你还想着依靠儿子吗?做梦!”  吕雉的杀戮决心至此再不可动摇。她立刻采取行动,设计毒杀了刘如意,接着把失去儿子的戚夫人推向了万劫不复的“人彘”深渊。

吕雉固然手段酷烈,但她的杀心起于深刻的权力恐惧和对儿子皇位的要求。在她握有绝对生杀大权的初期,她并不是毫无选择、一定要赶尽杀绝的暴徒。她通过遣返封地、幽禁劳作等方式,客观上给了戚夫人母子活下去的机会。

但戚夫人却因为自身的短视、软弱、不甘以及对形势的误判,一次又一次地在生死关头选择了错误的应对方式,戚夫人没有理解宫斗的法则——在绝对弱势、毫无资本时,忍辱求生、安分守拙、彻底消失才是唯一的生路。

 她的每一次反抗和情绪的表达,无论多么悲情,都等同于加速了自己滑向深渊的脚步,导致了自己和儿子刘如意双双殒命的悲惨结局。

0 阅读:0
吴术轩说

吴术轩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