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旗兵在大家的记忆中应该都是腐朽的、不堪一战的吧,在清朝后期基本没听到过他们的声音,不过1842年的这一战,起码这一小支满洲旗兵确实没得黑。 1842年5月18日早上,英国舰队七艘军舰加四艘轮船逼近乍浦湾,炮口瞄准海岸。英军先派小艇侦察滩头,清军炮台开火打退几艘,英军就炮击城墙,守军在掩体后还击。乍浦原先旗兵1800人,后增到6000,分散城南城北。英军2200名陆军分两路登陆,左翼863人绕滩涂,右翼969人直扑城门。清军用火绳枪射击,击中几名英兵。英军推进,用炮压制,墙头士兵举枪瞄准,硝烟弥漫。 城南天尊庙,两百多名满洲旗兵守石墙,隆福指挥他们分层射击。第一波英军冲近,清兵从窗口扔长矛,伤多名敌人。英军冲锋三次,士兵爬梯子,清兵砍断绳索,梯子砸伤多人。士兵擦汗继续装弹。英军炮弹击中庙门,守军堵缺口。隆福挥剑指挥,士兵轮换射击,杀七名英军。战斗三小时,庙墙多处塌,清兵退内殿,用桌椅垒障碍。英军侧翼包抄,扔手榴弹炸,守军多人倒地。 隆福率残部反击,刀剑相碰。最终庙失守,150多名旗兵阵亡,50人被俘。英军全战死9人,7人在这儿。其实清军武器落后,火绳枪对上英军步枪和炮,差距大。但他们死守不退,英军记录里都说意外,没见过这么顽强的对手。整个乍浦仗打下来,清军死近1000人,英方埋1200到1500具尸体。乍浦陷落后,英军烧房屋。这仗暴露了清军指挥乱,装备差的问题,但这支旗兵的抵抗,是清朝后期少见的硬仗。 乍浦丢了后,英军休整10天,补弹药粮食,继续北上长江口。5月28日离开乍浦,6月16日攻吴淞炮台,清军抵抗两小时溃散,江南提督陈化成阵亡,英军伤27人。英军占宝山和上海,封锁吴淞口,断漕运。隆福在仗中自尽,尸体留在庙废墟,清军战后收尸,上报朝廷。英军到镇江,7月21日进攻,清军巷战猛,英军死伤160多人,海龄自杀。镇江陷,英军溯江逼南京。 清廷调兵护京津,但长江线崩。8月29日,耆英和伊里布在英舰签南京条约,割香港,开五口,赔2100万银元。这仗后,八旗兵力更弱,后续战争少见顽强抵抗。隆福事迹传到朝廷,道光帝表彰阵亡旗兵,给家属抚恤。英军记录赞这支旗兵抵抗超预期,战争中罕见。乍浦仗虽短,却显清军落后,指挥问题。此后,八旗制度衰落,驻防部队转管地方治安,难打大规模仗。隆福结局象征满洲旗兵末路荣光,战争结束,清廷反思海防,但改革慢。英军撤,乍浦重建炮台,居民回,恢复渔业。
解放后,东方大国不承认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但对割让领土的条约没有废除
【162评论】【1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