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帝国要崩塌了?郭台铭可能怎么也没想到,曾经在大陆市场呼风唤雨的富士康,如今会像被戳破的气球一样迅速泄气…… 富士康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电子制造企业,而它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变化。 它1974年在台湾创立,当时还只是一家小型塑料企业,到了1988年,富士康选择在深圳投资建厂,搭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 随着全球个人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兴起,富士康凭借制造能力和成本控制迅速壮大,逐步成为电子代工行业的巨头。 富士康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和苹果公司的紧密合作。 在发展高峰期全球每10台iPhone中,就有7台产自郑州富士康,这样的合作不仅为富士康带来了大量订单,也使它的制造能力不断提升。 然而近年来富士康的发展却遇到了一些挑战,为了寻找成本更低的生产基地和分散风险,富士康开始向海外扩张。 2017年它高调宣布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投资100亿美元建设液晶面板厂,并承诺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这一计划得到了当时美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但实际情况是美国劳动力成本远高于我国,当地供应链也不够完善。 富士康曾尝试用自动化设备来降低对人工的依赖,但技术层面完全跟不上。 之后富士康调整了计划,将生产线规模缩小,但项目最终也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后来这座工厂被改造成了微软的数据中心。 富士康在美国的电动汽车项目也不太顺利,它收购了俄亥俄州的一家旧工厂,打算生产电动皮卡等车型,但合作的三家初创企业接连破产,导致项目无法推进,最终富士康在2025年以3.75亿美元的价格卖掉了这座工厂。 除了美国富士康在印度和越南等地的投资同样面临挑战。 富士康在印度投资了超过100亿美元,建立了多家工厂,员工规模超过4万人。 但印度当地的电力供应不稳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政策环境也存在不确定性,2023年印度北部遭遇高温天气,电力需求大增,然而政府却对工业企业实施了限电措施,富士康工厂的生产因此受到影响,产能出现下降。 还有就是印度工人的技能水平与生产效率和中国工人相比存在差距,这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产生了影响。 有报道提到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产品合格率有时只有50%左右,远低于中国工厂的水平,疫情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困难,曾导致印度工厂的iPhone产量下降超过50%。 这些海外投资的挫折,使富士康开始重新评估全球布局。 近年来富士康逐渐将重心转回内地,它在深圳、天津、贵阳等地扩建了新的生产线,重点发展AI服务器等高端制造业务。 富士康回归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中了这里完整的产业链和稳定的运营环境。 我国在电力供应、物流效率和工人素质等方面依然具有明显优势。 现在的富士康正处在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传统业务面临压力,海外扩张不及预期,新业务还在培育壮大中。 虽然没有放弃大陆市场,甚至在郑州布局新能源项目,但和以前那个在大陆市场快速扩张的富士康相比,确实变得更加低调。 和巅峰时期相比,现在的富士康确实面临着更多挑战,海外扩张投入大见效慢,大陆市场又面临成本上升和政策调整的压力,曾经一路高歌猛进的势头不得不慢下来。 如何在这种变化中找到新的平衡,成了这家老牌制造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稀土:中美缠斗出现“分水岭”。美媒消息,美国最大的稀土生产商MPMateri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