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出租屋内去世,尸体一周后才被发现,房间里充满了用过的卫生纸,她在遗嘱中却写明:“不允许任何人看遗体 张爱玲生于1920年9月30日,原名张煐,出身上海名门家庭。祖父张佩纶曾任清末官员,外曾祖父李鸿章亦为晚清重臣。她童年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石库门房子里度过,接受家庭教育。1922年,她随父亲张志沂迁至天津,父亲任职津浦铁路局。她在那里开始接触传统文学,常常跟随家人阅读古籍。 1924年,4岁的她进入私塾,学习识字和背诵诗词。1928年,全家返回上海,住进一栋带花园的洋房。她在家中目睹父母关系紧张,父亲沉迷鸦片,母亲孙用蕃追求现代生活,两人争执频仍。1930年,父母离婚,母亲远赴欧洲,她随父亲生活,并改名张爱玲。那时候的她,已经在家庭环境中感受到人生的复杂和不稳定,这些经历后来渗透进她的作品中。 1931年,她进入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就读。那是座砖石建筑的学校,校园内绿树成荫。她每天背着书包走过长廊,参加英语和文学课程,成绩优异。1937年,母亲从法国归来,她搬去与母亲同住,母亲教她弹钢琴和绘画。她开始尝试写作,笔下描绘上海街头场景,如霞飞路上的咖啡馆和行人。 1939年,她考入香港大学,主修英国文学。校园位于山坡上,她每日步行上坡,课堂上讨论莎士比亚作品。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大学停课,她返回上海。途中,她乘船穿越海峡,行李中塞满书籍。这些早年教育和迁移,让她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也让她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观察。 1943年起,她在上海报刊发表小说和散文。作品如《传奇》和《流言》迅速流传。她每天坐在书桌前,用钢笔书写稿件,字迹工整。1944年,她与胡兰成结婚,两人住在上海公寓,胡兰成常常外出。她继续创作,出版多部小说。1947年,两人离婚,她独自生活。1952年,她移居香港,为美国新闻处撰稿,并创作电影剧本。她在香港的住所简陋,桌上堆满纸张。1955年,她赴美,初到纽约,寄居友人处。 1960年,她入籍美国,定居洛杉矶。1961年,她与剧作家赖雅结婚,两人住在小公寓,赖雅中风后,她推轮椅陪他散步。1967年,赖雅去世,她开始独居。晚年,她频繁搬家,住所多为出租公寓,生活依赖版税。她研究《红楼梦》,翻译《海上花列传》,手稿散放在箱子里。直到1995年,她仍坚持写作。这些经历显示了她从繁华到孤寂的转变,作品中那些对人性的剖析,也源于她自身的坎坷。 张爱玲的公寓位于洛杉矶西木区罗彻斯特大道,是一栋四层灰色建筑。她住在206号房间,门窗紧闭,室内光线昏暗。她感到皮肤刺痒,拿起卫生纸卷,撕下长条,揉成团塞进门缝。她弯腰按压地板边缘,确保纸团堵住每一道裂隙。房间地面已散落许多纸团,像一层白色碎屑。她脱下外衣,躺在行军床上,拉起蓝灰色毯子盖住身体。床头柜上放着老花眼镜,镜腿用橡皮筋固定。旁边是台历,她用红笔圈出日期,标注交稿提醒。她拿起笔,继续修改手稿,墨迹在纸上缓缓流动。公寓内家具稀少,只剩床铺、一台旧电视和几箱书籍。她起身,捡起地板上的纸团,塞到墙角窗框。纸团堆积增多,空气中弥漫陈旧气味。这些举动反映了她晚年对虫子的恐惧,这种症状让她生活越来越封闭。 下午,她从箱子底部取出保存多年的旗袍。那件藕荷色衣裳布满褶皱,她抖开布料,慢慢套上身躯,用手抚平袖口和下摆。她坐在床边,吃了几块点心,crumbs掉落地面。她走进浴室,拧开水龙头,让热水冲刷皮肤,用力搓洗手臂和腿部,直到皮肤发红。她走出浴室,擦干身体,躺回床上。毯子滑落一边,她闭眼休息。房间渐趋安静,纸团在微风中微微滚动。几天过去,公寓外飘出异味。 9月15日,房东闻到臭气,用备用钥匙开门。门推开,一股腐臭涌出,满地纸团堆积。床上躺着她的遗体,一丝不挂,仅盖薄毯。房东报警,警察赶到,掀开毯子查看皮肤上的红紫斑痕,随即盖回。他们在抽屉找到遗嘱,纸上写明不允许任何人看遗体,立即火化,骨灰撒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警察记录现场,眼镜和台历位置未动,纸团遍布四周。这种发现过程,突显了她离世时的孤立无援。 遗嘱执行人林式同接手后事。他进入公寓,清点物品:几箱书籍、几件衣服、手稿和一台旧电视。银行账户中有约2.8万美元现金。他整理清单,将遗物打包寄给宋淇夫妇。9月19日,遗体在惠提尔玫瑰岗墓园火化,没有仪式。火化炉门关闭,烟囱冒出白烟。骨灰装入盒中,林式同小心携带。9月30日,他与友人租船出海。船驶离海岸三英里,海面风浪起伏。他打开骨灰盒,倾倒灰烬,海风吹散颗粒,融入浪花。友人抛下鲜花,花瓣随灰烬飘浮。财产和手稿移交宋淇夫妇,由皇冠出版社保管。她就这样结束一生,灰烬消失在太平洋。这些后续处理,严格遵守了她的意愿,也结束了她的传奇一生。
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出租屋内去世,尸体一周后才被发现,房间里充满了用过的卫生
小史论过去
2025-08-28 13:32: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