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3年,曹参正在家中喝酒。下人突然来报:“丞相萧何去世了。”曹参一听,丢

寂影随风舞袖如 2025-08-27 20:52:21

公元前193年,曹参正在家中喝酒。下人突然来报:“丞相萧何去世了。”曹参一听,丢下就被大呼道:“赶紧收拾东西,我要入朝去当丞相了。” 曹参本是秦朝沛县的一名狱吏,专管监狱事务,与同县主吏萧何算是老相识,两人虽地位悬殊,却因刘邦而命运交织。 刘邦当时只是个亭长,押送犯人的小角色,却总得萧何、曹参暗中关照。 秦末天下大乱,沛县县令欲响应起义,萧何与曹参却心生一计,劝县令召回流亡在外的刘邦,借力掌控局势。 谁知县令反悔,欲杀萧曹二人,他们只得翻墙投奔刘邦,自此,曹参踏上戎马之路。 楚汉相争中,曹参身先士卒,屡建奇功,他率军攻下两国、一百二十二县,俘诸侯王二人、丞相三人、将军六人,战功赫赫。 尤其在斩杀秦将李由、擒魏王豹等战役中威名远扬,被刘邦赐爵平阳侯,封邑万户。 但论功行赏时,刘邦却定萧何为首功,曹参屈居第二,军中武将多不服气,曹参却默然接受,他深知乱世需猛将,治国却需能臣。 天下初定,曹参被派往齐国任相国,辅佐刘邦长子齐王刘肥,面对连年战乱后的凋敝民生,他一度束手无策,齐地儒生百家争鸣,各执一词,曹参深感治国比打仗更难。 转机来自一位隐士,胶西盖公,盖公言:“治国之道,贵在清净无为,民自安定。” 此言深合曹参心意,他立刻腾出正厅迎盖公入住,奉若上宾,并力行黄老之学,减赋税、省徭役、废苛政、劝农桑。 九年过去,齐国“仓廪实、百姓安”,曹参也从一个铁血战将,蜕变为深谙“无为而治”的贤相。 曹参在齐国饮酒治国的名声,早已传至长安,刘邦临终前,吕后问:“萧何之后,谁可为相?” 刘邦答:“曹参可。”萧何病重时,惠帝刘盈亲访,问及继任者,萧何亦叩首道:“曹参必能胜任,臣死无憾!” 然而长安朝堂暗流涌动,吕后专政,惠帝形同傀儡,功臣派与外戚派明争暗斗,曹参虽远在齐地,却对局势洞若观火,他每日饮酒会友,似醉非醉,实则静观其变。 直到萧何死讯传来,曹参立刻行动,因为他知道,只有自己能在吕后与惠帝的权斗中稳住大局,更因他坚信,天下亟需休养,而非折腾。 曹参继任丞相后,举动令人大跌眼镜,一切政务照旧章办理,自己则日夜饮酒,不理细务。 有官员来请示公务,他便拉人同饮,醉至忘事,丞相府后院常闻酒歌喧哗,与隔壁官吏宿舍的闹声相应和,成了长安一景。 惠帝刘盈本指望曹参助自己夺回大权,见状大为不满,便让曹参之子曹窋回家劝谏,曹窋刚开口,就被父亲打了两百板子:“国家大事岂容你多嘴!” 惠帝只得亲自责问:“为何惩治曹窋,是朕让他劝你的。”曹参脱帽谢罪,反问:“陛下自比高帝如何?” 惠帝答:“不如。”曹参再问:“臣与萧何谁贤?”惠帝叹:“似亦不如。” 曹参正色道:“陛下所言极是,高帝与萧何定天下、立法度,我等守成遵制,天下岂不太平?” 曹参的“无所作为”,实则是极高明的政治智慧,顺应时代所需,秦末苛政与楚汉战乱后,民生凋敝,百姓厌烦变动,汉初推行“与民休息”,曹参的“萧规曹随”正是延续此策。 再一个就是平衡权力漩涡,吕后与惠帝矛盾尖锐,朝局敏感,曹参若贸然改革,必成两派争斗的牺牲品,他以饮酒避世,反而维护朝廷稳定。 抓大放小,重实轻名,曹参选用官吏,专挑厚重敦实之辈,罢黜那些苛求细节、博名争利之徒,他认为小事可容错,大原则不可违。 三年后,曹参病逝,百姓歌谣传唱:“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曹参听闻萧何死讯而急赴长安,也并非贪图权位,而是深知时代需要一位“不折腾”的守成者。 他从战将到贤相的蜕变,暗合了汉初从取天下到守天下的转型智慧,“萧规曹随”看似无为,实则是以最稳健的方式护佑生民、巩固国本。 主要信源:(史记·曹相国世家)

0 阅读:75

猜你喜欢

寂影随风舞袖如

寂影随风舞袖如

寂影随风舞袖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