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太子朱见深即位。随即朱见深就遇到了一个让他头疼的问题。老爹朱祁镇的钱皇后一生没有生育,钱皇后便成了他名义上的嫡母,可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此时还活跃在后宫。根据祖制,理应先尊嫡母,再尊生母,这可怎么办么? 朱见深,1447年出生,是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生母周贵妃。打小他就没过上安稳日子,三岁被立为太子,五岁赶上土木堡之变,爹被瓦剌抓走,叔叔朱祁钰当了景泰帝,他也被废为沂王。1457年,英宗复辟,他才重回东宫,改名朱见濡。这一路颠簸,十来岁的孩子就在宫廷的刀光剑影里滚爬,练就了小心谨慎的性子。钱皇后,英宗的正妻,家世普通,但人品没得挑。她陪英宗熬过土木堡的耻辱,卖首饰筹钱赎人;英宗被软禁南宫七年,她带着宫女做针线活,硬是撑起一家子。 周贵妃,朱见深的亲妈,性子泼辣,周家在朝中也有几分势力。她在后宫从不低调,手面阔绰,走到哪儿都是一股子当家主母的架势。这三个人,各自带着自己的故事,撞到一起,注定要掀起一场风波。 1464年正月,朱祁镇病逝,朱见深登基,年号成化。这位十七岁的新皇帝,面对的不是什么国泰民安,而是后宫里的一团乱麻。按明朝的老规矩,皇帝即位后,嫡母得先封为皇太后,生母排后面。可钱皇后没生过孩子,周贵妃却是朱见深的亲妈,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挠头。钱皇后不是普通人,她跟英宗同甘共苦,土木堡之变时,她把自己的家当都拿出来救丈夫;南宫那七年,她带着宫女做活计,补贴家用。英宗临死前特意交代,钱皇后必须当皇太后,还要跟自己合葬。这话说得明白,朝臣们谁也不敢怠慢。 可周贵妃不乐意了。她是皇帝的亲妈,觉得自己怎么也该是后宫第一人。她翻出老黄历,搬出宣宗废胡皇后的例子,说钱皇后没生儿子,压根儿没资格当皇太后。这话一出,朝堂炸了锅。内阁首辅李贤带着一群大臣,急得团团转,赶紧上书说废后这事儿万万不行。一来违背英宗的遗嘱,二来不合礼法,三来朱见深刚当皇帝就搞这出,名声得臭大街。更麻烦的是,钱皇后的侄子钱雄在军中有点儿分量,真惹毛了外戚,朝局说不定就得乱。 朱见深年纪虽小,但脑子清楚。他知道周贵妃不光是争名分,还想借机给周家撑腰。可眼下朝里朝外都不太平,荆襄那边流民闹事,边境上鞑靼又不安分,他得先稳住阵脚。琢磨来琢磨去,他想了个折中的法子:同时封两位皇太后。钱皇后封“慈懿皇太后”,周贵妃封“皇太后”,名号上有点儿差别,既保住礼法,也给亲妈留了面子。这主意一提出来,李贤他们直摇头,明朝百年来哪有这先例?可朱见深咬定不松口,群臣争了半天,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周贵妃虽不太满意,但儿子给了台阶,再闹下去也没意思。这场风波总算压下去了,可后宫的暗流还在底下涌。 太后之争平息后,钱皇后住进长寿宫,日子过得低调,每天念经礼佛,基本不掺和朝政。她侄子钱雄继续领兵,守着边关,忠心耿耿。周贵妃就不一样了,仗着自己是皇帝的亲妈,没少给周家谋好处。她在后宫摆宴,召外戚,排场一点儿不小。1475年,钱皇后病逝,临终前特意交代,要跟英宗合葬裕陵。周贵妃一听又炸毛了,坚决反对,说钱皇后没生孩子,没资格跟英宗同陵。朱见深没理她,直接下旨,定了合葬的事儿。周贵妃气归气,但也只能干瞪眼。 朱见深当了二十三年皇帝,到1487年去世。他在位时干了不少实事,恢复了叔叔朱祁钰的帝号,给于谦等冤臣平了反,算是把父辈留下的烂摊子收拾了些。他对年长十七岁的万贵妃宠得不行,这事儿在朝野惹了不少闲话,但也没动摇周贵妃在后宫的地位。周贵妃晚年越发强势,周家势力水涨船高,直到朱见深去世后,她才慢慢淡出。这场太后之争,看似是家务事,实则牵扯到皇权、礼法和家族势力的博弈。朱见深用两立太后的办法,暂时摆平了矛盾,也稳住了朝局。他的选择,既没全按规矩来,也没一味顺着亲妈,在礼法和人情之间找了个平衡点。
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太子朱见深即位。随即朱见深就遇到了一个让他头疼的问
文山聊武器
2025-08-27 18:33:58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