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帽攻势大获成功,特朗普邀请结伴访华,李在明保住难得的体面 当地时间2025年8月25日,韩国总统李在明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白宫会晤,出现了一个颇有意思的插曲。 特朗普在记者会上半开玩笑地提议与李在明“共乘一架飞机访华”,理由是“节省能源,保护臭氧层”,李在明则迅速回应“愿意一起去”。 这场看似即兴的互动,并非空穴来风,它巧妙呼应了李在明此前向中国领导人发出的出席APEC峰会的邀请,也为其“自主平衡外交”添了注脚。 李在明的策略核心在于精准拿捏特朗普的个人偏好,他提议特朗普“在朝鲜建特朗普大厦并打高尔夫”,将朝核问题转化为商业机会,巧妙避开了美军基地土地所有权移交等敏感议题。 今年初,特朗普也曾对中国发起“戴高帽”攻势,试图通过吹捧中国换取经贸利益。 尽管李在明暂时避免了“泽连斯基时刻”(2025年2月,泽连斯基因拒绝特朗普要求被当众斥责),但这种策略的可持续性存疑。 特朗普在会谈中突然要求韩国移交部分驻韩美军基地土地所有权,暴露了美国对韩战略的底层逻辑:盟友利益永远次于“美国优先”。 李在明的“戴高帽”战术虽缓和了表面矛盾,却未解决根本问题——韩国仍需在中美之间做出艰难平衡。 李在明的操作令人联想到尹锡悦政府时期的对日妥协:2023年,尹锡悦为换取美日支持,接受“第三方代偿”方案处理强征劳工问题,引发国内强烈抗议。 李在明如今对日态度同样放软,坚持维持朴槿惠与尹锡悦时期签署的不平等协议,导致支持率从65%跌至56%。 这表明,小国在大国博弈中试图通过妥协换取空间的做法,往往以牺牲主权和民意为代价。特朗普的“访华邀请”更似政治试探。 若李在明最终接受特朗普“共乘专机”的提议,此举恐将被解读为韩国对美外交自主性受到严重限制的象征,甚至可能被国内舆论质疑为“附庸外交”。 从中国视角看,李在明倡导的“实用主义”策略虽可能在短期内为半岛带来一定缓和空间,但长远仍需警惕韩国在中美博弈中实质性倒向美国,打破地区战略平衡的风险。 若特朗普与李在明真能实现共同访华,或可成为中国展示开放姿态、拓展多边协调空间的一个契机。 然而,中国或更倾向于借此类互动强调自身在地区事务中的建设性角色,而非被动陷入美韩可能设定的“表演式外交”议程。 值得注意的是,李在明政府近期亦向中国派出特使团并传递积极信号,显示出其“平衡外交”在实践中的复杂性,并非简单倒向一方。 如何在复杂的大国关系中审慎把握节奏,将是对中国外交智慧的一种考验。 李在明的“戴高帽”战术虽暂保体面,却揭示了国际政治中的残酷现实:小国的外交智慧常被大国意志裹挟。 当特朗普笑着提议“一起访华”时,他真正推销的是美国的地缘政治剧本,而非臭氧层保护计划。 李在明的困境在于,今日的奉承可能成为明日的枷锁——若美国进一步要求韩国在半导体、南海问题上选边站,韩国将如何应对? 这场外交豪赌的结局,或许正如韩国民众所言:“用尊严换来的体面,终将被现实击碎”。
特朗普等不及了!拜托中方尽快答应,访华日程不能拖了。8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
【5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