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粮仓 “北大仓”,为何要“退耕还荒”? 北大荒,这片位于中国东北三省交界处的广袤土地,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生态转型,这里曾以中华粮仓的美誉闻名全国,如今却面临退耕还荒的决策。 这一转变引发了公众对粮食安全与农民生计的关注。北大荒的故事折射出人类从征服自然到寻求共生的发展模式重审。 北大荒得名于其曾长期荒芜、人烟稀少的历史,历经数百万年的风蚀水蚀,造就了其独特的肥沃土壤和丰富的矿藏。 这片中高纬度地区拥有特殊气候,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生长与养分积累。 但无霜期短,春秋降温迅速,常有寒潮霜冻,也对农业生产构成挑战,其核心是珍贵的黑土地。 黑土地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土层深厚且保水保肥能力强,肥力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可达三倍以上。 然而这种宝贵的黑土形成极为缓慢,每增厚一厘米需四百年,早在数百年前,这里就吸引了俄中狩猎贸易活动。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外国移民涌入,使其成为列强争夺焦点,20世纪上半叶,该地饱受日俄战争、日本侵华等战乱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北大荒迎来了大规模开发契机,20世纪50年代起,成千上万的官兵、农民和知识青年响应号召。 他们背井离乡,投身北大荒的开发建设,这些农垦战士在严寒中开垦荒地,建设水利,发展农业。 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将一片无人区改造为“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沃土。 北大荒从荒芜之地转变为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开发初期吸引了黑龙江本地农民及关内知识青年。 粮食产量从开垦初期的不足亿斤,到2011年飙升至400亿斤,自1947年至今,北大荒累计贡献粮食超过六千亿斤。 总产量高达七千四百多亿斤,赵洪璋等技术员在上世纪60年代成功在泥炭沼泽地试种水稻,推动了粮食增产。 然而,伴随高强度开发,北大荒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过度开垦导致森林锐减,湿地面积萎缩近一半。 土地沙化、盐碱化问题日益严重,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污染。 长期的高强度耕作,使北大荒的黑土层厚度从曾今的百厘米锐减至不足三十厘米,专家警告,若不及时调整,黑土可能消失。 未开垦时,森林草地根系能有效保水固土。现在耕地则易受雨雪侵蚀,水土流失严重。 湿地面积的缩小也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锐减,昔日“棒打狍子瓢舀鱼”景象不再。 梅花鹿、东北虎、丹顶鹤、白天鹅等珍稀物种的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一旦破坏,恢复需漫长岁月。 更令人担忧的是,黑土盗挖现象猖獗,谋利者将珍贵的黑土化整为零在网络上售卖,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违背长远利益。 面对严峻的生态挑战,国家和黑龙江省政府自2000年或2001年以来,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政策。 这项计划旨在将生态脆弱或不宜耕种的农田恢复到自然生态系统,截至目前,已累计退耕150万亩。 其中黑龙江省退耕还草近千万亩,还湿近百万亩。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大兴安岭林区的森林覆盖率得到提升。 农田水利建设与土壤改良工程也在同步推进,黑土地质量逐步改善,以期构筑持久的生态屏障。 北大荒的生态转型,深刻反映了人类对自然态度的转变,过去,人们视自然为征服对象,片面追求产量。 如今,认识到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退耕还荒”政策正是这一观念转变的体现。 它标志着人类从自然的统治者转变为朋友和保护者,虽然初期引发了对粮食供给和农民收入的担忧。 但政策也强调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种植来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 东三省作为国家重要的重工业、矿产、粮食输出地,其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让土地休养生息,弥补历史遗留的生态缺憾。
为什么高粱不能成为主粮?一位70多岁的老人告诉我,90%的人不知道不需要打农药的
【10评论】【7点赞】